论腾冲人文精神的精髓

家乡区县: 云南省腾冲县

腾冲人文精神是在腾冲(古代腾越的中心地)这块热土上的人民经历历史的风风雨雨而逐渐形成的,它以拼搏、争先和敢于牺牲为精髓,是云南省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子项目中的“腾越文化”的核心部分,是腾冲县赖于建设文化强县和旅游大县的重要资本和力量源泉。
一、腾冲人文精神的形成
1、明朝开边戍边,中原人口大量进入腾冲,腾冲人口和文化形成近中原化
腾冲在边疆各县中,汉族人口比例格外大,少数民族反倒很少,这是一个例外。
腾冲的汉族多数是明时来的军户。明时,对于云南边疆,《明实录·洪武十五年二月丙寅》说:“为今之计,非惟制其不判,重在使其无判耳。”为此,明时对云南边境要塞腾冲多年用兵的同时,实行戍边政策,大量军人源源不断地举家戍腾冲,然后军户变民户,逐渐改变了腾冲的人口结构,使忠君爱国思想在腾冲成为主导思想。比如通政司经历杨大用的兄弟杨大谟父子被升为昭武将军后,全家于洪武三十一年到达腾冲,现该家族有近万人,分别居住在小西上马常,北海乡的富裕村、三家村、杨家湾,曲石乡的玉头山,和顺镇的大庄,中和乡的下村、大村,五合乡的丙弄等,尚有移居贵州及缅甸者亦众。与杨大谟同时到腾冲的还有段总兵、李升、张思受等军官,其后代在腾冲现在都是人口众多的大族。腾冲的多数汉族居民的祖先就是在洪武年间到万历年间到腾冲的军人。正因此,腾冲的人口构成确立了中原文化在腾冲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如今仍流传的腾冲鱼灯、腾冲洞经、腾冲仙灯等都显然是古代中原文化的原味继承。现存的明时建筑物黉学、药王宫、绮罗文昌宫等证明了明时对腾冲地方的文化传播和教化。腾冲民户家家供奉的“天地牌”就是从明时传人的,家家供奉的是“天地君亲师位”,直到辛亥革命后才改为“天地国亲师位”。明时对腾冲的人口结构改造和文化传播及教化为形成独特的腾冲人文精神奠定了基础。
2、“三征麓川”等征讨事件对腾冲的作用
古代的麓川,地处现今云南西部边疆的瑞丽、陇川一带。唐宋元时期,这里就有土司制度存在。明朝初年,该地有个宣慰使名叫思伦,他野心很大,竟搞起割据地盘、分裂祖国的活动,并兴兵占据腾冲等怒江以西各地,甚至称起王来(王的傣语音为法,所以也叫思伦法)。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父子率大军进入云南;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开始,沐英父子相继率领军队坐镇腾冲,对麓川叛乱者反复进行征讨多年。思伦死后,其子思任时服时判,边疆仍然不得安宁。英宗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朝庭命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调甘肃总兵蒋贵为平蛮将军,大军收复腾冲后,以腾冲为战略基地,发兵南下,直抵麓川老巢。思任携二子远逃,王骥班师。思任听到王师北归的消息后,不久,又招集旧部大举入寇。第二年,朝廷又征调各省军队50万,仍从腾冲征讨。后思任之子思机再叛,朝廷大军亦从腾冲进剿。战乱之中,腾冲西山坝南诏古城西源城被毁,成为腾冲的第一次“焦土抗战(判)”。
到万历初年,滇西边疆陇川岳凤、耿马罕虔依靠外敌进行分裂活动,朝廷派兵征讨,征陇川的邓子龙军队亦以腾冲为据点,伺机进剿。进剿胜利后,邓子龙继续以腾冲为战略要地,经略边筹多年,腾冲民间和边疆各族群众中,至今仍流传着关于他的许许多多的传说,有些虽然把他神化了,诸如邓子龙靠破地脉防止出反王之类。
历次进剿,由于军人戍边和散兵遗留进一步改变腾冲人口结构,由于战争对地方居民的精神作用,由于中原文化就此在腾冲生根,尤其是忠君爱国思想在腾冲扎根,与边地土著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腾冲人文精神。
3、“刀山敢上,火海敢下”的“刀杆节”的历史源由,充分说明了腾冲人文精神的精髓是什么
明朝兵部尚书王骥征讨麓川时,不仅击败了敌人,还带领军民设置关卡,加强守备,使国防思想深入人心。为了纪念王尚书抗敌安邦的功绩,腾冲的傈僳族人民便在每年春季举行“上刀杆,下火海”的“刀杆节”活动,以激励后代继承先烈保卫边境的战斗精神。后来,龙陵、怒江各地的傈僳族群众都开展了“刀杆节”活动。“刀杆节”成为了拼搏、争先和敢于牺牲的最形象展示。
二、腾冲人文精神的发展
1、左孝臣代兄履职“土守备”,率民勇抗击英军
清朝时,腾冲北部的茨竹隘的土守备姓左。在左大雄任职时,曾被到永昌(今保山)平乱的林则徐招用过,后来在小江一带安边时被外敌杀死。袭位的长子无能,次子左孝臣便辅助掌权,人称“左二官”。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农历正月十四日,英军千余人以察界为名,沿边境窥进,意欲侵占腾冲北部,进而占领我片马要地。左孝臣得知消息后,立即向驻腾冲的军方报告敌情,由于军方需要等到上司的命令才能出击,因此,保卫家园的责任首先落到本地土守备的头上。左孝臣明知民勇武器和战斗力量不足,仍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守土之责,立即调动民勇赴边卡迎敌。出发时,他对母亲说:“儿此行生死莫卜,愿母亲自保,勿以儿为念。”之后,毅然到达隘口迎敌。经血战,英军逃走,我方民勇亦阵亡137人,左孝臣也因身中八弹而壮烈牺牲。
2、李珍国毅然发动“马嘉理事件”,击杀英国侵略者
英帝国主义密谋从缅侵入滇西,其使馆书记官马嘉理从云南转达缅甸时曾在滇西一路偷绘地图,情势危急。为此腾冲官民决计除灭马嘉里,以儆英军入侵。腾越镇(驻腾冲)协台腾冲人李珍国获云南巡抚岑毓英和腾越镇总兵蒋宗汉允准,命令其部将率兵前往边境,会同各族民勇,设伏阻止马嘉理及其随同的英武装人员重入国境。马嘉里与驻缅军官柏郎会晤之后,带先锋部队百余人,气势汹汹,冲我边境而来,我军民与之血战,将马嘉理及其武装人员全部消灭在边境线上。后续部队柏郎等见事不妙,不敢冒进,被我军民围堵,后乘夜黑阴雨败逃。此后,虽然英政府就此逼迫软弱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烟台条约”,但英军却因此惧怕滇西军民,没敢再从腾冲侵略中国。
3、腾越起义打响云南辛亥革命第一枪
腾越起义是孙中山直接领导的辛亥起义之一,是纯粹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既没有旧军阀旧官僚的参与,是辛亥革命中罕见的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果实也没有落入新军阀新官僚之手,仍然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腾越起义发动于公元1911年10月27日,打响了云南辛亥革命的第一枪。起义领导人张文光、刘辅国及刀安仁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腾越起义之前曾建立同盟会组织和其外围组织,充分发动民众,在辛亥革命中独具特色,是其中唯一的一次彻底革命。       三、腾冲人文精神的光辉——腾冲抗战
由于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的失败,滇西军政官员纷纷撤退,腾冲民众坚决不当忘国奴,城里居民便迅速离开县城,1942年5月10日,日本兵开进了一座没有留人的腾冲城。
为改变无政府状态,组织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腾冲人张问德以62岁高龄,临危受命,毅然出任县长,组织抗日政府,动员民众,进行全民抗战,使腾冲抗战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内唯一的一例全民抗战。
腾冲籍国民党元老李根源坚决反对重庆政府放弃滇西的打算,请缨西上督军抗日,发表《告滇西父老书》,号召滇西民众投身抗战,唤起滇西民众,同仇敌忾,参军和支前人数达数十万人。
坚强的腾冲人民不会害怕。在腾冲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勐连镇镇长杨绍贵,毅然组织民兵,用土火枪打击日本侵略者,在血战中,杨绍贵和多名民兵壮烈牺牲,蒋中正特电旌恤,“准在死难地方建立专祠纪念”。下北乡的戴保长等二人给中国军队传送情报后被鬼子抓获,用汽油桶当锅水煮二人,逼问情报内容和传递路线,二人英勇不屈,痛骂日本侵略者,直至下肢煮烂肉散而死之后,仍然咬牙切齿。瓦甸区长孙成孝、尹家湾王继文、九保赵宝中、河西侯受安、蛮东杨育榜、古永梁正中、龙江刘福铭等,均分率民勇游击队,或独立打击日寇,或协同来腾冲打游击的国军打游击战。全民抗战,使腾冲及附近地区成为日军的坟墓。
张问德为首的临时县政府在没有国家经费没有工资的情况下,在本地商人及腾冲华侨的经济支援下,培训抗战乡保长组织全民抗战,组织各种文艺组织宣传全民抗战和慰问前来打游击的国军,动员青年参军,动员全民支援军队,男女老少均全力支援军队,形成了国民党统治区内唯一的全民参战局面。腾冲人民全民参战,日寇陷入了只住一座空城,一出城就处处挨打的游击战中。为此,日寇遂疯狂报复,到处烧杀,用多种惨无人道的手段杀害群众,在一次对腾冲北部的疯狂扫荡中烧光了十个集镇。
日本侵略者见腾冲人民誓死不屈服,便另耍花招,调来“中国通”田岛,成立行政班本部,装出一付安民样子,企图分化我方军政和军民,1943年8月31日,假惺惺地致信张问德,约会谈民生问题。面对日本侵略者的丑恶嘴脸,抗日县长张问德写出慷慨激昂的《答田岛书》,严斥日寇,并坚称正义的反侵略必定胜利,腾冲人民必将奋战到最后胜利。《答田岛书》在国内及世界多家报刊发表和转载,极大地鼓舞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上的各界人士。张问德被誉为“全国沦陷区五百多个县县长的楷模,不愧为富有正气的读书人”(陈诚语)。在腾冲抗战胜利后,腾冲抗日临时县政府完成使命,张问德不再任职,全体县政府人员两年多时间没有一分钱待遇,算得是完完全全的义务县政府。今人想到此,仍然热血沸腾,顿生敬意。
在艰苦的相持后,中国军队转入反攻阶段,不惜牺牲,仰攻高黎贡山,收复腾冲。在反攻腾冲城时,群众面对即将到来的最后胜利,情绪更加高涨,支前更为踊跃。附近各乡乡长号召人民节省粮食,支援部队。和顺乡乡长李德颖说:“我们吃稀饭,也要给国军吃饱。”他要求全乡人民吃几天稀饭,节约粮食,在反攻腾冲城屏障来凤山战斗的前后十多天中,乡公所、老百姓家把米饭一甑甑蒸熟,配合蔬菜,挑到部队驻地和阵地上,全乡十五岁以上青壮年轮流送饭、送子弹、抬伤员。他们不怕头上的枪弹飞着,不怕到处是尸体,不怕到处是血。人民对抗日战士的支援,极大地鼓舞和激励着战士英勇杀敌。预备二师参谋主任、团长方诚对反攻来凤山时腾冲人民支援部队的情景这样记述:“七月二十六日十二时,本师开始进攻起,白发苍颜之老先生,西装革履的少爷公子们,以及男女学生、乡镇保甲民众等,均争相驮沙袋、担子弹、送茶饭,并有许多太太小姐,成群结队地跟在部队后面观战,好象赶会看戏似的——此时官兵精神异常兴奋,几不自知是在打仗!”看打仗,是中国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盛事,是腾冲人民藐视侵略者不怕牺牲的典型表现。
腾冲民众在战斗中还手执农具四处搜寻鬼子散兵,仅凤瑞乡民众就捕获消灭日寇二十二人。
反攻腾冲城胜利后,五百年腾冲古城化为一片废墟。腾冲人民面对废墟,只有重建家园的计划,没有流下半滴眼泪。
为腾冲抗战的胜利,中国军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军人伤亡18766人,其中阵亡8761人(另有美军14名)。腾冲人民在两年多的抗战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据1946年的不完全统计,反攻作战时参战民工46000多人,人民供应军粮415万公斤,马料105万公斤。战争中群众伤亡6953人,其中死亡6546人。房屋损失10675幢,公私财产损失4969489万元(关金币)。腾冲还损失了一座徐霞客称为“迤西所无”的巍峨的五百年古城。胜利的代价惨重,意义也十分重大,它防止了重庆政府因后方失败而投降,它是中国军民第一次从日寇手中夺回的县级城市,坚定了中国军民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心,它加速了日寇在缅甸战场的彻底失败。
腾冲抗战胜利后,胜利的军民不忘烈士,进行了抗战烈士陵园的集资兴建,迅速建起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抗战烈士陵园国殇墓园(现为滇西抗战纪念馆),并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公祭活动和公献义卖活动、水陆保境大会。时至今日,前往腾冲国殇墓园的国内外瞻仰凭吊者仍络绎不绝,成为滇西两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永远昭示着光彩夺目的腾冲人文精神。

 

蓝颜思雨(2015-06-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