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男,函授本科学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8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共太原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党组书记。
“太原老百姓最怕的是太原不变”太原要“建设一个新城,改造一个旧城,挖掘一个古城。”上任之初,耿彦波就提出太原城市建设的宏观思路。延续了灵石和榆次的一贯做法,城建依然是耿彦波工作的核心内容,在这位“城建市长”的带领下,太原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道路改造工程于2007年3月正式启动。改造工程启动“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望川亭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金代山西著名文人元好问的《过晋阳故城书事》,用精练的语言描述出了“龙城”太原的雄浑之美。素有“龙兴之地”称呼的太原,拥有2500年建城史,如今虽古韵犹存,却风光不再,耿彦波
一组数据更令人忧心:在中部地区的六个省会城市中,太原的地区生产总值倒数第一;“十五”期间,太原市政基础设施总投资47亿元,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排第24位,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倒数第一;市政基础设施投资仅占城市GDP的1%,在所有省会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七。拉开城市新框架,提升城市档次与品位,成为太原市党政决策者的共识。恰在此时,耿彦波于2006年6月任太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分管城市建设与管理、国土、规划等方面工作。“大推进战略”为了加快城市大建设的步伐,太原市政府代表团于2006年9月6日-10日,专程赴合肥、上海与深圳,就城市大建设、拆除违章建筑与城中村改造等,进行专题调研。很快,2007年被确定为太原的城市建设年。太原采用了“大推进战略”,同时开工五条主动脉。面对外界“为什么不是一条一条渐进?”的疑问,站在决策参与和制定的角度,耿彦波在采访中答疑解惑:修路施工的周期一般是4至5个月,像太原市的气候,每年有效的施工期仅限于4月到9月,如果这些主干道逐一改造,进度太慢,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道路交通需要。无疑,这是耿彦波从太原实际出发的一种领导策略。而对于整个城市建设,耿彦波始终坚信一个理念:“太原老百姓最怕的是太原不变。”不过,与轰轰烈烈的城市大建设场面相比,分管城建的副市长耿彦波仍然不为街头巷尾的老百姓所熟知,用一些官员的话说:“耿市长很低调。”空间艺术城市建设是一种空间艺术。在耿彦波的城市改造理念中,道路改造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耿彦波看来,修路这个简单的概念并不能概括当今太原市的大动作,道路不仅仅是为了交通,道路是城市的血脉,更是城市最直观、最生动的窗口,是城市景观最重要的一部分。以迎泽大街为例。有着“第二长安街”美称的迎泽大街,遵循“五十年不落后、一百年不后悔”的原则,时至今日,仍令太原人引以为豪。这条大街也承载着太原人乃至山西人太多的记忆。由此,耿彦波认为:“迎泽大街是太原市的客厅,是太原市的第一道窗口。”告别“蜘蛛网”于是,在迎泽大街改造中,管线全部入地,大街上空从此告别“蜘蛛网”。同时,迎泽大街道路两侧的围墙也被拆除,形成通透空间。在迎泽大街拓宽改造和微循环改造中,共拆除道路两侧临时建筑、违章建筑共计10万平方米。“这不仅仅是一次道路改造,更是一次城市改造!”有市民这样评价。迎泽大街拓宽改造工程,只是太原市2007年大规模道路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佐证。在2007年里,太原新增城市道路桥梁181公里,超过“十五”建设的总和;城建投资完成137亿元,相当于过去10年投入的总和。而在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上,耿彦波延续了他“经营城市”的一贯思路:以建养建,把生地变成熟地。以太原市的城市主干道之一龙城大街为例,修路前每亩地价为50万元,路通后升值到200万,足足增长了4倍。城市道路整改太原进行城市道路整改时,从2007年2月太原市市政工作会议召开到年底,仅仅在太原政务网上公开的耿彦波现场办公的次数,就达到了30多次。在迎泽大街改造工程指挥部,每天早上八点都要开一个调度会,及时让交警部门向市民通告路况,早做准备。这些涉及老百姓日常出行的细节,耿彦波每天都要过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