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坝——淮河抗洪第一线

家乡区县: 阜阳市阜南县

王家坝闸却是淮河上唯一由国家防总统一调度的大闸,足见其在整个淮河流域防洪中的重要性——通过王家坝闸,可以有效削减淮河洪峰,减轻淮河中游压力。它被称为淮河防汛的“晴雨表”、淮河灾情的“风向标”。

1953年在王家坝村建起了淮河上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王家坝闸。历经五十
正在泄洪的王家坝
年风雨的旧闸因闸体老化已于2003年11月被拆除,而旧闸所有资料图纸、模型均保存完整。投资2600万元的新闸扩建于2003年11月破土动工,2004年12月竣工,新扩建的王家坝闸气势恢宏、雄伟壮观,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该闸全长118米,共13孔,每孔宽8米,底板高程24.46米,设计水位差4.5米,设计流量1344—1626米,闸上公路桥高程29.66米,桥宽9.5米。新闸设计为全电脑自动化封闭式机房,最高处达28米,遥看大闸如巨龙横卧蓄洪库上游,有拒水于千里之势。闸上装有闭路电视,利用现代化的GPS卫星定位系统传输视听图像,国家防总可以通过闭路电视直接观察到淮河水位的变化情况。该闸是淮河的晴雨表,建闸至今已14次开闸蓄洪,如果撇开蓄洪中淹没良田万倾、蒙洼蓄洪区饱受洪灾情况的话,开闸时巨浪翻滚,如万马奔腾,有一泻千里之势,十里之外可听见咆哮声,不论是观其形还是闻其声,都让人惊心动魄,场面蔚为壮观,令人流连忘返。每次开闸时,王家坝就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该闸管理单位闸管所,是一个花园式单位,院内各类观赏花草树木郁郁葱葱,争奇斗艳,亭台楼榭相映成趣。每逢汛期,这里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指导防汛抗洪时下榻的地方,也是阜阳市旅游景点的一个亮点。由于王家坝闸位置重要,区位特殊,各级领导情系王家坝,关心王家坝。在2003年汛期,安徽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只有一位副省长未到过王家坝;两次开闸蓄洪后,先后有160多家国内外新闻媒体云集王家坝采访报道,从而王家坝更为出名,更受世人关注。

王家坝精神的形成始于1953年,为响应毛泽东同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治淮委员会在阜阳市王家坝建立淮河第一闸,在阜阳蒙洼地区建立淮河流域第一个蓄洪库,17万人民在12个年份里15次开闸蓄洪,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王家坝”三个字传遍了中华大地,成为不怕牺牲、顾全大局抗洪精神的典型。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到王家坝和蒙洼蓄洪区慰问视察,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关怀和支援下,“王家坝精神”展现出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新内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王家坝精神被赋予了科学治淮、综合治理、化害为利、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内容。 王家坝精神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从纵向看,王家坝精神发端于江淮历史文化,形成于革命战争时期淮海战役所体现的革命精神,发展于新中国淮河抗洪救灾实践,体现了江淮地区优秀历史文化、革命传统文化与改革开放现代文化的有机统一。从横向看,王家坝精神产生之后,与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相互融合,更因其反复与洪灾长期斗争而更具代表性,更能展现出中华民族在洪水等灾难面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勇于牺牲,屡创弥坚的伟大民族精神。

罗小涵(2015-06-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