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祭祖习俗收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园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和“民俗体验区”三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牌坊、一代大槐树(仿)、中华姓氏苑等5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
景区坚持多元化发展,已形成为景区、民俗饭店、旅行社三大经营版块,成为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服务区,为大槐树移民后裔营造了老家的氛围,同时满足了广大移民后裔寻根祭祖、旅游观光、休憩、餐饮、购物的需求,是广大移民后裔进行深度文化体验,了解老家民俗的最佳选择。
从明洪武3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812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 随着改革潮流的高涨,以古大槐树移民遗址为载体的“根祖文化”活动空前活跃,蓬勃发展。九州大地、乃至四海大槐树后裔,思乡寻根之情,回乡祭祖之潮与日俱高。为顺应这一历史潮流,1991年,洪洞县委、县政府,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举办了首次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
“寻根祭祖节”,定为每年4月为期10天。主祭日为汉民族传统扫墓节——清明节。首届“寻根祭祖”节的头天晚上,成千上万只小鸟从天而降,先飞往洪洞县委、县政府院内,然后黑压压云集到大槐树祭祖园,白天飞翔于祭祖园上空,黑夜栖居在祭祖园的树丛中,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大槐树祭祖园内,一时鸟声鼎沸,热闹非凡,洪洞人以为奇观,几乎倾城出动拥入大槐树祭祖园。人们看到在园内第二代、第三代槐树和其他树木上,鸟儿落满枝头,它们时起时落,交颈偎依,仿佛经年不见的老朋友,在倾诉昔时的离别意,畅谈今日在它处的思乡之情,人们深深为之感动,都说:“移民的子孙要来祭祖,这些鸟儿也具有灵性,代表移民的子子孙孙,也是回老家来看望亲人来了。”这些鸟儿每天傍晚飞来,凌晨时分又向东北方向飞去。它们的形状像麻雀,但比麻雀略大,颜色是灰黑的,来时鸣音响亮,啾啾欢啼,去时叫声凄凉,哀鸣而去,洪洞人民称它为“思乡鸟”、“吉祥鸟”有人说它们是大槐树移民死后所变,生不能归故里,死后化做鸟儿也要飞回故乡,看看家乡变化。这一壮观景象一直到清明节后才全部消失,来自海内外参加祭祖活动的槐乡子孙无不为这一奇观所惊叹,这个奇观自首届以来,每年的祭祖节都会重现,对此奇观洪洞县电视台录制了专题片,在山西电视台、临汾电视台都作了专题播映。
自1991年开始,景区先后成功举办“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共25届,清明节为主祭日,每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都有数以万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云集于此,表达着对大槐树老家浓浓的爱、深深的情。江泽民、乔石、李长春、刘云山、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贾平凹、张玉凤等社会各界知名人世莅临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参观考察,寻根祭祖,挥毫泼墨,题词留言。
第二十五届洪洞大槐树文化节于2015年3月29日至4月7在洪洞大槐树景区举行。全面展示“节庆大槐树、休闲大槐树、人文大槐树、景观大槐树、华人大槐树”等“五个大槐树”的独特魅力。
根雕大门
“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
根字影壁
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
碑亭(一代大槐树遗址)
碑亭是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的,碑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有余,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篆书“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字,这五个字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刷子刷出来的。据说遗址的修建者之一刘子林一个好友非常穷,当时没有钱捐资修碑亭,只能用刷子写字,也没有留下姓名,虽然没有捐资,但是字写的非常好,就被采用了。
二、三代大槐树
这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
槐木化石
槐木化石是从洪洞西山煤矿挖出来的,据专家考证已有上亿年的历史。上面的许多地方已经炭化,这就形象地说明洪洞早在亿年前就有了槐树的身影,所以被称为“槐乡大地”是当之无愧、名不虚传的!
千年槐根
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
移民浮雕图
三组浮雕以大槐树为背景,自左至右为:移民国策、移民惜别、移民迁徙。中间有文字隔开,以文释画,文画互彰。具体讲述了大槐树移民的起因、槐乡人们别离乡土、迁徙途中的情景。
祭祀广场
“祭祀广场”位于“一堂两阁”正前方,东西宽99米,南北长93米,建设面积为9207平方米,总投资150余万元 采用混凝土垫基,青石板铺面,肃穆庄严可容纳万人祭典,称为万人广场,游人在这里既可体验殿堂的庄严,又可体验广场的壮阔。
祭祖堂
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与施工,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望乡阁
望乡阁位于祭祖堂东侧,是专门用来接待远方归客的地方,里面环境清幽,布局朴素,大家可以在这里品一品家乡水,看一看有关大槐树移民的书籍。整个茶室提供的服务都是免费的。因为前面我们看到的老茶室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回乡游子的需求了,所以我们开辟了这个茶室,它的作用、意义和原来的茶室都是一样的。一杯清茶,一瓢清水接待不远千里前来寻根祭祖的移民后裔,以此来表达老家人对各地移民后裔的一片亲情。以茶待客是一种尊贵的礼仪,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用家乡的水、家乡的茶接待老乡更有非凡的意义。
溯源阁
一堂两阁
溯源阁位于祭祖堂西侧,与望乡阁对称而建,是大槐树主体建筑“一堂两阁”之西阁,建筑造型为仿古四角攒尖顶三檐双层建筑,上层有爬廊与祭祖堂相连。溯源阁取义溯源,意在追溯移民史实,感念先祖功德。而溯源阁整体布局也凸显了溯源移民历史,展示老家文化这一主题。
献殿
“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
中华姓氏苑
中华姓氏苑
中华姓氏苑主要由中华民族的姓氏来源、发展演变,以及56个民族从古至今用过的11969个姓氏,姓氏郡望、堂号、堂联、家训等姓氏文化布置而成。您将在这里欣赏到一场中华姓氏文化的盛宴。
移民实证展览馆
这里有移民情景泥塑群雕,这里有移民先祖生活用品、这里有许多珍贵的移民谱牒,在这里展出的每一件实物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虽然看起来很普通,但都是对移民历史最真实的见证和最珍贵的佐证。
广济寺
广济寺山门
洪洞县广济寺为唐贞观二年所建,原址在洪洞城内永安里,金承安年间迁徙贾村汾河畔。当年广济寺寺院宏大,僧众济济,香火旺盛。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法堂、藏经楼、伽蓝殿、祖师堂、禅堂、方丈、钟鼓楼。还有斋堂、客堂、寝堂、茶座、延寿堂等。山门左侧有一棵荫蔽数亩的大槐树,这就是明初迁民之时,办理公差事务,人们不能忘怀的古大槐树。
石经塔
石经塔,佛教界称为《楞严幢》。南宋永安五年(公元1200年),由僧人惠琏法师主持所建。塔高三丈有余,八角形,分三层,全部青石砌成。塔上刻有佛顶万行首楞神咒的佛经,为洪洞人吕琢书写。楞严经共有10卷,楞严咒是楞严经里的神咒,四百二十七句,共二千六百二十字。内为五会,都是佛教界神的名字,是佛教僧徒每日必念诵的早课。塔的最底层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讲法的一组佛教故事,雕刻得十分精美。
石经幢
石经幢,是建置在佛寺中的一种佛经标志。一般是刻有佛寺主持、化募方丈及建寺人等的名字,或刻有经咒的石柱子。经幢的高低、内容、雕刻的精细度,显示着佛寺的年代、规模及香火旺盛的程度。建置于“古大槐树处”碑亭背后的石经幢,原是迁民遗址广济寺(又名宏济寺)中的遗物。顺治八年(1651)汾河水暴涨,浪高数文,冲垮堤岸,岸漂寺塌踪迹全无。洪水退后,寺院僧侣才把石经幢移至古大槐树北侧。
过厅
这座过厅为五间三开一启的过厅。门厦琉璃盖顶,吻兽齐全,正中檐下书写七绝二首。第一首意为:所有移民后裔都是杨侯国人“洪洞人”,这并不是没有根据,众多的私家碑记、谱牒都有记载。第二首意为:北京、河南、山东以及安徽滁和一带的移民后裔都是同根、同源,请不要担心互相误认,关于小脚趾为两瓣的古老传说就是我们相认的凭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