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山西省现在洪洞县的另一半,原赵城县,有一种极具地方特色民俗特色的食品,叫"妈拖儿",有人写成"妈托儿",有人写成"妈脱儿",大同小异。五六十年前,这种"妈拖儿"只在大年春节才做才吃才用.平常日子极难见到。如今,平常日子也有人买卖,流行的地域也扩展到原洪洞和临汾等地,属于商业行为和风习的流变.与原先古老的民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了。制作这种"妈拖儿"的工艺相当复杂。寒冬腊月,先要把玉米浸泡起来,在温暖的炕角里让玉米发芽,再将发了芽的玉米熬成糖浆,才算有了主要原料。童年时,腊月末的一个晚间,我坐在炕头,看到过母亲在铁锅里煮、熬、搅的全过程。真是神奇,熬着搅着,玉米芽子竟成了棕红色糖稀。母亲用这种糖稀直接和小麦面粉,和成的面也成为棕红色。她把这种糖面擀成纵约四五寸厚约半寸的横带状,加以干面粉,横折起来,外面再包一层薄薄的净白面皮,用刀切成约一寸左右宽一个一个,再下油锅炸,又鲜亮又香甜的"妈拖儿"就做成了。那时的年节,敬神祭祖,必得摆上一盘一盘这种"妈拖儿。" 童年少年吃过的"妈拖儿",给我留下太深的味觉和视觉记忆。后来从军离乡,走南闯北,犹时时想吃"妈拖儿",但几乎走遍全国,在我们小小的原赵城县以外的地方,从未所见。曾以为"妈拖儿"是我家乡的方言土语,按普通话写出来,也许该是"麻糖儿"。近一两年,看到几位乡亲乡友的研究,方知"妈拖儿"就是"妈拖儿",有其特殊含意;即使说或写成"妈托儿"或"妈脱儿",其含意也一样。原来.这"妈拖儿"造型酷似女阴,它表示着生殖崇拜。这种崇拜传递着一种远古的历史信息,那就是母系制时代对母亲的崇拜。在我的家乡,这个母亲就是被神化的女娲。乡亲刘北锁先生是一位兵器工业专家,退休回乡,执著于乡土史迹研究。他写道:原始氏族社会,一个氏族强盛与否.取决于人口多寡。人丁兴旺则强.缺丁少人则弱。因此人类在漫长岁月里。对生殖非常崇拜。几千年来,"妈拖儿"这种食品,是女蜗故里的子孙们对生殖崇拜的很有特色的保留。刘先生提到了"女蜗故里"和"妈拖儿"的历史。关于女娲故里的考察,我们将另作专文。这里,还是先说"妈拖儿"。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属于史前史,无文字记载,遥远而混沌,它的某些极重要信息,只能保留在后世的某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口耳相传之中。我很信服我的乡亲们对"妈拖儿"的解释。这"妈拖儿"、"妈托儿"或"妈脱儿",不仅其造型酷似女阴,从语义学角度也非常贴切地表达了母亲与子女的关系。它使我相信,这种食品是我们家乡那片地方曾有过的一个母系氏族母系部落独有的遗传,它所崇敬的代表人物就是伟大母亲女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