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社火

家乡区县: 西安市高陵县

由西安市高陵县文化馆、高陵场畔组织的“抢救农耕民俗文化、弘扬华夏民族精神”文化展示活动昨在高陵县城区举行,群众称赞说农耕文化社火真新鲜。

昨天上午,4辆插着彩旗的关中硬轱辘大车浩浩荡荡行进在高陵街道上,引得大家纷纷驻足观看,并用手机拍下这一新奇、壮观的场景。

上午10时许,在高陵县城街道上,这支由4辆关中硬轱辘大车组成的车队很是拉风,成了街道上最亮眼的风景,人们纷纷观看,过往的司机们也都给这一特殊的车队让路,许多人一路跟着车队,用手机和相机拍照。“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大车,太新鲜了,光看那车轱辘就有圆桌那么大。”小张一边用手机拍照,一边兴奋地说。

头车上面坐着木匠、铁匠、皮匠和钉马掌等民间艺人们,他们胸前佩戴大红花,个个满面春风,这些民间艺人可是打造这辆硬轱辘大车的功臣。从去年12月17日开始,他们按照一辆借来的老车样式制作关中硬轱辘大车,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成功地打造了这辆大车。“制作这辆大车融合了木匠、铁匠、皮匠、绳匠等多个老行当的技艺,整个过程均是手工制作,目的就是再现原汁原味的关中硬轱辘大车。”高陵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张新龙说。据了解,这辆大车长约4.3米,车轱辘直径约1.3米,而大车上面的铁环、铁钩等配件都是专门打出来。“坐在我们亲手制作的大车上,特别地激动和自豪。”王永强师傅高兴地说。

紧随头车后面的是高陵场畔展示的老式关中硬轱辘大车,一辆大车的轿厢上贴着大红的喜字和对联,显得格外喜庆,这可是过去人们迎娶新娘的专车,而后面一辆老式关中硬轱辘大车上面坐着几位大妈,她们挎着竹篮又说又笑,就像是当年出门赶集或逛庙会,最后一辆则是满载着一袋袋“粮食”的硬轱辘大车,反映了过去生产队时人们缴公粮的场景,紧随其后的是手推独轮车和拿着各种农用工具的人们。

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介绍,此次高陵县举办的再现农耕文明展示活动,向人们生动再现过去关中农业生产的场景,为人们提供与关中民俗文化亲密接触的机会,它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时,硬轱辘大车行进在马路上发出的声响,让人们联想到“车辚辚,马萧萧”的历史画面。目前,高陵县文化馆正在积极将关中硬轱辘大车制作技艺和关中场畔农具制作技艺申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记者黄亚平)

刘琛(2015-06-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