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蓝旗经济

家乡区县: 内蒙古正蓝旗

(一)第一产业。结合我旗实际,在生态治理方面,根据区域生态退化、沙化状况,全旗划分为“三区”(转移禁牧区、调整休牧区、退耕舍饲区)、“四带”(207国道、308省道、呼海大通道沿线和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带)、“六个基点”(六个苏木镇所在地)。对生态环境重度受损,基本失去生存条件的转移禁牧区,采取了全年禁牧和移民搬迁等措施。在生态相对较好的调整休牧区,大力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和草场“三牧”制度。在退耕舍饲区实行了退耕还林、舍饲圈养、全年禁牧。对“四带”采取了围封治理、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小流域治理等措施。在“六个基点”周边实行了围封禁牧、小流治理。在促进农牧民增收方面,提出了转移农牧业人口,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转变扶贫开发模式和生产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沙草产业和民俗旅游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九项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措施。几年来,全旗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5.03亿元,完成生态治理面积258万亩,沙化面积减少了234.78万亩,累计转移农牧民9800人。休禁牧草场面积1356万亩,休禁牧牲畜75.66万羊单位。2010年农牧业年度牲畜存栏57.4万头只。培育建设有带动作用的农牧业产业化项目13个,建成产业化基地26个,组建各类经济合作组织66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6年的3323元和2701元,提高到2010年的6385元和7007元。 (二)第二产业。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我们在理性审视自身发展条件,正确分析外部宏观经济走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发展工业经济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依靠工业经济发展增强经济总体实力、提高反哺农牧业的能力、吸纳农牧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的总体发展思路。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全旗中小企业由29户增加到154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到19户,年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5户,工业主导经济发展的地位基本确立。全旗在建煤炭产能300万吨;火电在建、投产装机372万千瓦;金属冶炼产能6万吨;水泥产能2.6万吨;乳制品产能1万吨。 (三)第三产业。我们高度重视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带动下,全旗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通过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带动了城乡群众就业增收。依托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区位优势条件,全力打造京北蒙元文化和草原生态文化旅游胜地。元上都遗址被评为全国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十一五”以来,累计接待游客83.2万人次,实现相关收入3.36亿元。物流、金融、通信、保险等新兴服务业也得到快速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6年的3.09亿元,增加到2010年6.66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由2006年的5.74亿元和36.2亿元,增加到10.3亿元和53.7亿元。 (四)民生及社会事业 “十一五”期间,全旗本级财政用于民生工程的资金累计达到4.08亿元。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育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城乡居民看病难问题得到改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面实施了新型农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和农牧民合作医疗。纳赛音朝克图文化中心、体育广场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Xntg99330(2015-06-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