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学校信江及沿河公园绵延于前,三峰山品峙于后,校山合一,树木,瀑布,自然环境十分优雅,南宋绍定四年江东提刑袁广是微应天山精舍迁建于此,前后历350年,是象山书院最为鼎盛时期。现制贵溪市第一中学创办于1945年,是迄今为止鹰潭地区办学历史最长的中学。学校1980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重点中学。
多年来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以“团结、求实、创新、高效” 为校训,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生存、学会创新”为育人目标,以“环境一流,设施一流,校风一流,质量一流”为办学目标,形成了厚德博学、为人师表、爱生敬业、严谨善教的教风和乐学、善思、勤奋、进取的学风,各项工作均有长足发展。
办学规模
贵溪市第一中学,位于贵溪市城南三峰山下,这里是南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陆九渊创建的象山书院遗址,南宋绍定四年江东提刑袁绍将应天山精舍迁建于此,此后历经350年,是象山书院最为鼎盛时期。 象山书院位于江西省贵溪市,亦名“象山精舍”,为南宋四大书院之一。,其创始人为陆九渊,世人称其为“象山先生”,其学说与当时“程朱理学”相抗衡,被后人称为“陆王心学”。因此,象山书院是中国哲学“心学”起源地。清代学者全祖望评价说:“岳麓、白鹿、丽泽、陆氏之象山,并起齐名,四家之徒遍天下”。 象山书院
1938年,辛亥老人,江西省参议长彭程万和我省著名教育家张石樵创办“贵溪私立象山中学”, 校址设在塘湾理源。1941年,省党部的委员苏芬创办“贵溪私立扶风中学”, 校址设在三峰山下象山祠,贵溪县长廖上璠创办“贵溪县立中学”, 校址设在鲇鱼桥杨家祠堂,1943年两校合并为“贵溪县立扶风中学”, 初中部四个班设在塘湾镇下庙,师范部设在龚家祠堂,。1945年,“贵溪私立象山中学”和“贵溪县立扶风中学”合并为“贵溪县立中学”,校址设在三峰山下。
1949年建国后,仍称“贵溪县立中学”。1952年因生源不足,高中部并入上饶中学,改称“贵溪县立初级中学”。1959年恢复高中,又称“贵溪县立中学”,该年学校成立党支部。1968年实行工厂办学,学校被分成农机厂“五七”中学和化工厂“五七”中学。1969年两校合并搬回原址,改称“贵溪中学”。1970年又改称雄石城“五七”中学,1975年,恢复“贵溪县中学”原称。1977年分设“贵溪中学大塘分校”。1979年,大塘分校划出,这一时期学校附设有师范班。1980年,改称“贵溪县第一中学”。列为江西省112所重点中学之一。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贵溪县撤县设市,改称“贵溪市第一中学”。2002年贵溪一中初中从学校剥离,专办高中,2005年原贵溪四中师生并入。
2003年贵溪市委市政府决定贵溪市第一中学在原址扩建,规划占地面积22公顷,总建筑面积90000多平方米,学校扩建一期工程已结束,共完成投资近8000万元,完成校舍总建筑面积达60000平方米。2009年11月学校扩建二期工程开始启动。
学校发展
恢复高考后,学校培养了22000余名合格毕业生,为全国高校输送了上万名优秀学生,其中有100多人获博士学位。从1996年至2010年,高考成绩一直在鹰潭市名列前茅,学校应届考生二本线以上人数总数7000余人,并多次夺得鹰潭市文、理科高考状元,2010年高考录取二本人数实际高达1007人,2000年以来录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共30人。
2003年贵溪一中开始着手在原址上的规划扩建工作,并成立了专门的指挥部。
2004年3月,贵溪一中被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首批6所“省优质高中建设工程”建设学校。学校一期扩建工程基本完工,四栋教学楼、一栋电教楼、一栋教师业务楼、一栋学生食堂都已完工投入使用,总计建筑面积40000余平方米,同期完成地面花岗岩美化、绿化及沥青路面铺设、围墙改造等附属工程,并改造学生公寓面积7000余平方米,给教室配置了语音单元、背投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共投入资金4500余万元,初现现代化学校规模。贵溪一中二期扩建工程已启动,今秋即将开工建设,随着新校园规划的一步步实现,一座现代化的崭新贵溪一中将矗立在世人面前。
发展前景
学校决心锐意进取,不断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把贵溪一中办成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校风纯正、质量一流,集“院(象山书院)、校(学校)、园(象山公园)”为一体的省示范性高中。
我的能力秀主页 http://abc.wm23.com/nancy19931210
我的新浪博客主页 http://blog.sina.com.cn/u/2477532083
我的微信公共号 飞奔的大象 chenxuejia_o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