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市语言特点

家乡区县: 湖南省津市市

我们家乡通常是不讲普通话的,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特色语言,也是我从小讲到大的语言,也是让我最舒服的语言,当然也是最喜欢的语言。就让我来介绍给大家吧。

首先让我们从人的自身不同部位与动作姿态来看看我们家乡的典型方言:瓜勒儿(光头)、夹着窝(腋窝)、髓特儿(膝盖)、连抱肚儿(小腿肚);汣螺丝(拧螺丝)、浩草(除草)、溜当(快捷)、区区拱拱(说悄悄话)、绝人(骂人)、刷耳巴(抽耳光)、圈哈哈儿(逛一会儿)、哧得打脦(吓得发抖)、汗只汝(大汗淋漓)、冻得一秋起(因寒冷而蜷缩着身子)、齁人(挠痒痒引起身体某部位不适)、嗝堵打(噎住了)、打洋枉(走神)等。最引人发笑的应是“给给儿”(脖子)这个词了。你看,我国八大方言地之一的湘方言代表地——省城长沙人来津市出差、探亲,每每听到津市人说到这个词就会瞪大眼睛不知所云,一旦弄清了却又反唇相讥,这叫么子“给给儿”哟,应叫“颈梗”,“给给儿”的发音是一次次在模仿公鸡报晓姿态的游戏中慢慢俗成的呢!

再来从地理方位方向来看看小城的典型方言:高土(西端)、底下、角里(东端或低处)、走边边儿里(走路的两侧)、等的儿(台阶)、烘眼里(下水道)、小廊勒儿(小巷)等。最具代表性的方位词恐怕是“野巴后土”了。这个词连相距仅仅十公里的澧县人都弄不懂,真是乡有乡音、村有村话。它是津市人专指市区生产街到解放路以北至护市村这块荒无人烟的地方,最多是扩大延伸到市区近郊范围,普通话应称“近郊”。

再从小城吃穿玩方面使用的典型方言来看:娃儿糕、发糕(蒸米糕)、喝喝儿糖(一种麦芽熬制的糊状糖)、坛坛儿菜(腌菜)、灰末儿(豆腐脑)、麦勒儿(李子)、拐的(鲤鱼)、吃小钵钵儿(上小餐馆);汗特儿、背的儿(背心)、裆的儿小衣(短裤)、勒呢儿(缠绕缝衣线的木制圆形物)、打觅觅儿匍泅(仰泳)、炸话儿(扑克牌中的一种玩法即****)、打成个梗和尚(玩牌后没有输赢)、打梆籍儿(儿时玩的用大木棒敲击小木棒的游戏)、蹦哈去(跳舞去)、吼哈去(唱歌去)、打涌场(公共场所人特多)等。最幽默的应是近几年流行开来的“吃粉”这个词,原意就是指吃米粉,因在津市殡仪馆移风易俗办丧事的主人要对吊唁的人安排晚上12点左右吃顿牛肉米粉,以免饿肚子,后来这句话居然被风趣的津市人戏称为某人“去世”了是某人“吃粉”了,出现了黑色幽默。

小城对亲人之间的典型称谓又是怎样的呢?大嗲(祖父)、小嗲(祖母)、嘎公(外祖父)、嘎嘎(外祖母)、老倌的、爹儿(父亲)、姆妈、拎娘(母亲。据说最初是跟随鄂南一带人的叫法为恩娘),伢儿(子女)、姑儿(女儿)、儿古的(儿子)、姑娘、媳妇儿、老妈的、堂客、屋里的(妻子)、俺男子汉、老倌的、屋里的(丈夫)。据说小城的人们起初对女儿是称姑娘的,但有的人家只生育一女的唯恐别人瞧不起,加上小城的男人称自己的老婆为姑娘,为求心理上的平衡也为了明晰两代人不同的称谓,慢慢就约定俗成把姑娘叫做“姑儿”了。

这只是我们家乡的特色语言中的一小部分,因为实在是太多了,列举出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就简单介绍这些吧。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Sheldon

我的家乡推广主页:http://www.wutongzi.com/kan/hunan/jinshi.html

我的微博主页:http://weibo.com/u/5092655560/home?topnav=1&wvr=5

我的博客主页:http://weibo.com/u/5092655560/home?topnav=1&wvr=5

如果没有如果(2014-05-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