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 宁 《阜宁县志》中述及阜宁县地形时有“冈阜”一词。从羊寨、北沙向南越射阳河到喻口附近,均有天然沙岗就是所谓的“冈阜”。据清朝学者萧爽所撰《永宪录》记载,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建县时“阜宁”之称,得名于土阜,即取土阜民宁之意。
益 林 西南乡的水旱码头——益林镇之名,可追溯自明朝末年,因避流寇之乱,有苏州人陶益林流迁到此(当时属山阳县),地以人名,并渐成当地望族。至今陶姓族人,仍占全镇人口近半数,故有益林的桃子吃不得之谚。
东 沟 古称“轧东沟”。民间传说后周柴世宗当年推车经过此地,由西向东将地面轧成一条沟,称轧东沟。该河穿陆家桥过东沟镇汇入射阳河。故该镇因河而得名东沟。
沟 墩 古称沟湾墩。沟,指“戴沟”,此沟上的戴沟闸蓄淡御卤,为盐城到阜宁归海六闸之一,后来拆闸向东疏浚后,戴沟才改称海河。湾,指街西的石灰湾和街东的鸡嘴湾。石灰湾有一土墩,墩下的泥土颇为罕见,取之补破漏小船,似桐油石灰般坚固,因而得名“石灰湾”。街东有“鸡嘴湾”,河水经沟墩大桥向东流45度折湾形如鸡嘴。墩,是指沟墩街的明朝抗倭遗迹——南北两大烽火墩。这就是“沟湾墩”命名的由来,后人就简称该镇为沟墩。
羊 寨 唐初秦王李世民率军东征,即在此安营扎寨。元末当地豪绅羊成父子揭竿而起,自立“东海王”,建立南北二寨作为根据地,后与盐民起义军张士诚部联合,扼守古黄河下游地区,反抗蒙元朝廷,威震一方,羊寨由此而得名。
合 利 古称蛤蜊港,明代射阳河的入海口,辟乡后取谐音称为合利。
三 灶 当年的盐灶所在地,该镇境内还有十灶、九灶、七灶、头灶及小灶等先民们煮海取盐而遗留的地名。
马家荡 据说明初出生在马家庄的苏北名士马良,漫游途经镇江,恰逢金山寺的和尚化缘募捐,准备复修金山寺,素有豪侠之气的马良,在上缘簿上赫然写下“马良独修金山寺,不用江南一锹土”的豪言壮语,其气概压倒了江南半边天。为了这项庞大的工程,马良罄尽家产,卖妻鬻子,最后沦为乞丐。但马良终于实现了他的诺言,金碧辉煌的金山寺屹立在长江边上。马家庄因为马良运走了家乡的泥土成了一片湖荡,故今人称之马家荡。
停翅港 陈集乡停翅港——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所在地。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张爱萍和洪学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在此领导华中和苏北的抗日斗争。传说停翅港村中有一个方圆十多亩的大池塘,其中有一土墩,面积约一分地。某天,从西北方飞来一只凤凰,在天空盘旋一圈后降落在土墩上,稍憩片刻后,即向东南方向飞去。当地人认为“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为吉祥之兆,遂将村名定为停翅港,并称土墩为凤凰墩。
专榆村 施庄镇专榆村因为有一株闻名遐迩的百年古榆而得名专榆村。这株古榆属钻天榆,已有150余年历史,挺拔参天,主干高21米,树干直径1米。两层树冠,上层小,下层大,酷似一座空中楼阁,覆盖面积达196平方米,已被载入《江苏风物志》。百年古榆,历经坎坷。1946年,驻田舍的还乡团欲砍榆树构筑工事,我联防队员勇敢地对敌作战,保住了古榆。文革时“造反派”红小兵们几次云集树下欲破四旧毁古树,均因当地人的保护才使古榆幸免于难。
沙 墩 先民用来防止海潮的避潮墩,俗称 “救命墩子”。一旦海水倒灌,附近居民扶老携幼,奔赴高墩,以待潮退,而免漂流。所以环墩之地,往往形成乡镇村落。所在地方,则以墩名称之。而为沙质高墩的沙墩就因此而得名。沙墩地处老阜宁大桥南侧,又称沙浦,是盐阜地区最大的一支刘姓宗族——“沙浦刘”迁居阜宁后的祖居地。
丰 墩 三灶镇丰墩初中校园内有一土墩,名唤丰赐墩。因岁月的磨损和人为的因素,目前高不过三丈,为一圆台体。墩上建有一座“范公亭”,为旧时苏北的捍海堤——范公堤的最北端。相传,一次海啸后无辜灶民溺死者无数。有一丰收大神略施法术,赐给当地祁氏族人一座方圆百米、高约五丈的避潮墩。从此灶民安居乐业,五谷丰登。因土墩为丰收大神所赐,故称“丰赐墩”。明朝时苏北沿海地区常遭倭寇登岸侵犯,此墩又起到烽火示警作用,故也被称为烽火墩或烟墩。1958年至1980年间,驻阜空军某雷达部队曾建雷达于墩上,高瞻远瞩而成为黄海前哨的“千里眼”,故丰赐墩又被称为“军墩”。
跨马石巷 东西长三百余米,旧城改造前居住着三两百户人家。传说唐代传奇将军薛仁贵从淮河尾闾——北沙港乘船征东(征战高丽)前,就是脚踏巷中的一块巨石跨马后直奔战场而去而得名。
沿岗路 老阜宁城有一条由北(三灶乡)向南注入射阳河的沿岗河,古称盐河。古时用来将灶下(三灶等盐灶)所生产的吴盐运送到盐市口,进而通过串场河转运到江南等地。这条河上架着一道石拱桥即通济桥,俗称“三官殿桥”,桥址在阜城东巷口东首。1993年改造老沿岗河(即盐河),下留排污水道,填平后成为目前的沿岗路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