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县烈士陵园

家乡区县: 陕西省旬邑县


旬邑县烈士陵园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县城东约1.5公里处。始建于1958年8月,占地面积30.4亩,共安葬烈士667名,其中有名烈士482名,无名烈士143名。陵园现有工作人员7名,其中所长1名,讲解员2名,工作人员4名。近年来,旬邑县烈士陵园以“褒扬先烈,教育后人”为宗旨,不断加强陵园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认真做好烈士遗属和其他群众的接待服务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思想教育,不断提升烈士纪念工作的窗口服务水平,凸显烈士陵园的教育性、公益性和人文特色。

一、加强宣传引导,发挥激励教育作用

建立了以旬邑县烈士陵园为中心,旬邑起义纪念馆、崔景岳烈士故居等为烈士纪念设施为辅助的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以马栏革命纪念馆为主,马家堡革命旧址、红二十六军旧址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辅助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作用,加大宣传引导工作力度,采取门户网站、电视台、出版书籍资料等方式,宣传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引导社会各界、干部职工、学生等前往革命烈士陵园参观接受教育,了解为旬邑革命事业和全国革命事业做出牺牲的烈士事迹。特别是每年清明期间,组织全县干部职工、中小学生、各界人士凭吊先烈,敬献花圈,祭扫陵墓;七一前,组织青年党员、少先队员举行入党、入队宣誓;今年9月30日,全县上下在烈士陵园举行了隆重的烈士公祭仪式,向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篮,向烈士墓敬献了鲜花。每年来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和参观的游客达2.5万人次。

加强硬件建设,搭建激励教育平台

旬邑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早在1928年就爆发了声震陕西的旬邑起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彭德怀、习仲勋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旬邑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烈士纪念设施的抢救保护工作,1958年始建烈士陵园,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对陵园进行墓区整理、土围墙更换、仿古式门楼修建、硬化道路、种植绿化树种等改造,特别是2013年以来,根据中央对烈士纪念工作的统一部署安排,根据原有规模,对陵园进行了重新规划设计,按照“老墓区修旧如旧,新墓区现代人文”的总体思路,一方面聘请专业人员进行了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另一方面积极配合县民政局组织人员,及时深入乡村排查摸底,与烈士家属沟通协调,签订协议书,制作柏木遗骨盒,将安葬在荒郊野外的502座烈士墓集中安葬在烈士陵园,整修了陵园墓地,制作了烈士墓碑,篆刻了碑文,新建了无名烈士纪念碑,修缮了烈士纪念碑和崔廷儒、李锡贵等烈士纪念设施,拓宽了凭吊纪念广场,对陵园进行了整体绿化。新建墓材料采用大理石建造,墓碑呈卧式,简洁美观,配以翠柏苍松、鲜花绿草的生态型绿化,环境十分优雅,符合现代公墓建设“绿色殡葬”的要求。修缮后的烈士陵园依山傍水,四季常绿,三季有花,既可缅怀先烈,也可休闲散步,已成为激励和鼓舞老区人民奋发进取的必然场所。

三、搜集革命史料,提高服务工作水平

组织人员深入县档案馆、党史办、县志办,走访资深的老同志和广大烈士遗属、家属,搜集整理了崔景岳、李锡贵、许才升、于振海等45名革命先烈事迹、照片和遗物;积极和县教育局、关工委、党史办、政协文史委等单位协调,编写旬邑县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材和图册;记录展出了旬邑起义、陕甘游击队攻占职田镇、攻打旬邑县城、夜袭马栏镇等9次主要战斗,为敬仰先烈的丰功伟绩,学习先烈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激励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同时,不断加强学习交流,不断提升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意识,灵活讲解形式。特别是安置在陵园的一名中越战争退役伤残军人,一把扫帚接一把地清扫着烈士墓冢,默默地守护先烈20多年,无怨无悔地将人生的青春挥洒在这片热土。

宋康(2015-06-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