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天宁寺塔,始建于唐代景龙三年(公元709年),《仪真隆庆县志》中《天宁万寿禅寺》一文明确记载:“在县治东南,澄江桥西。始自唐景龙三年,泗州僧建佛塔七级,以镇白沙,创永和庵于塔后。[1] 仪征天宁寺塔坐落在城河南岸,与鼓楼对峙,隔河相望,与鼓楼并称为真州“双壁”。始建于唐代景龙年间(公元709年),毁于五代十国,宋代重建,又毁于宋元战火,历代屡建屡毁,于明洪武四年重建,现为砖木结构塔身。宋崇宁中,僧道坚复建,赐名报恩光孝禅寺。政和中,改天宁禅院。后有楞伽庵,苏子瞻尝于此写经,故名。西有井,名慧日泉,南渡后,迭经兵火,寺塔俱毁。国 朝洪武初,僧法刚复建。永乐初,智韶继葺宝塔。道常增建殿堂、塔廊。嘉靖中,僧会佛衡重修,增饰重门,岿然散林之胜。嘉靖四十四年,浮图灾,僧法成、法晟 重加修造,易以金锥。”,为寺内之塔,建塔是为了镇压白沙,毁于五代十国的战乱;宋代重建,此时寺庙已成规规模宏大的报恩孝禅寺,后改名为天宁万寿禅寺, 塔以寺名,从此便称为天宁塔。又毁于宋元战火;明洪武四年(公元1391年)又重建,属于砖木结构塔身,是标准的明代早期建筑,但犹有唐宋建筑遗风。明代 修成后历经战火,多次维修,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由于寺内炊火之灾,仅存塔身。[1] 塔东原有河一条,水面开阔,东南向有石拱桥坐落于上。河、桥、塔相配构成了小城八景之一“苍桥塔影”,如今画存而景已不在。天宁寺塔,如今只剩下剥蚀灰黯 的砖身。可在当年,却是雕梁画栋飞檐,金碧辉煌的壮观,无论是春夏秋冬,伫立桥下仰观古塔的雄姿丽彩或登塔远眺,俯视塔影摇曳于波光潋滟之中,均是各具特 色,令人心怡。尤其是元宵灯节,塔的七层飞角上即挂起红灯,微风吹过,阵阵风铃清脆之声响起在上空,灯塔倒浸在一片清虚之中,水上水下灯光闪烁辉映,形成 了仓桥塔影的另一佳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