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景点--陈清端公祠

家乡区县: 湛江市雷州市

陈清端公祠 坐落于广东省雷州市雷城内大新街,为纪念清康熙年间福建巡抚陈扶的饲堂。1718年建,调为三进院落式布局,由中堂、西侧厢房和东西辕门组成;内存有康熙赐陈扶的御笔诗木匾等珍贵文物。

陈清端公祠,纪念一代清官——陈瑸公而建。该祠座落在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原海康县)雷城城东钟楼里(天主教堂附近),坐北向南,是为纪念“知谋国而不知营家,知恤民而不知爱身”的南粤先贤、明清时代岭南三大清官之一的陈瑸而兴建的。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年),重修于宣统辛亥年(1911年)。据《南田钟楼陈氏族谱》记载:“公(陈瑸)以名臣望隆当代,凡文武官吏及四方君子之至于斯也,无不躬亲趋拜仰止……”该祠1983年6月21日被公布为海康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月3日被公布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公祠三进,进了门楼左转,便见一进大门上端镌刻着苍劲有力的“陈清端公家祠”六个大字。门联:“圣帝恩波同雨露,贤良事业并山河”。据《南田钟楼陈氏族谱》记载:“祠上为正座,中为拱亭,前建大厅,东西廊房,大门三间,高广丈许。左右东西辕门并峙。南为照墙,高一丈五尺。树旗竿一对,高三丈余。”
祠堂布局严谨,庄严典雅,墙图壁画栩栩如生,檐雕灰塑工艺精堪,烩清朝中后期的建筑风格于一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雷州的民间建筑艺术。由于年久失修,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坏,照墙、旗竿、辕门被毁,墙壁上长满各类植物,雕栏画栋日渐褪色,但仍难掩其架构雄伟、气宇轩昂。
走出存放杂物的大门,穿过杂草丛生的庭院,经过破烂不堪的大厅,来到了被风吹雨打而开了“天窗”的正殿,殿中悬挂一幅陈瑸的画像格外引人注目。祠堂里原来供奉的是台湾人民馈赠的香木雕像,可惜在“十年浩劫”中被毁掉了,现在的画像是根据木像绘制的。关于木像,清代刘世馨的《粤屑录》是这样记载的:“祠内所塑像,是自台湾附海送舶来者。闻百姓塑公像二,一留台,一还雷。塑像时百姓环集,数公须若干茎,其黑白长短,皆百姓如式自镊已须,交塑匠共成之。非甚德盛,孰能如斯!

画像中的陈瑸头戴官帽,身着官袍,面容清癯,两目炯炯有神,慈祥地端视前方,让人肃然起敬,教人追思绵绵——陈瑸,字文焕,号眉川,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生于海康县大埔社东湖村(今雷州市附城镇南田村),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中进士,康熙三十九年始任福建省古田县知县。尔后历任台湾知县、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兵部郎中、四川提督学政、台厦兵备道以及偏沅(湖南省)、福建巡抚等职。被康熙帝赞誉为“清廉中之卓绝者”“苦行老僧”。与丘俊、海瑞合称明清时期“岭南三大清官”。卒于1718年,享年六十三,追授礼部尚书,赐谥“清端”,入祀京都贤良祠。2007年,被广东省评为南粤先贤。
陈瑸一生最大的贡献体现在对台湾的治理上。清廷收复台湾后,战乱始平,人心不稳,加上酷吏当政,急敛暴征,致民不聊生。陈瑸在《康熙五十四年十月疏》上描述当时官员腐败现象:“一人入仕途,于饮食、衣服、器,皆备极华侈。多所费必多所取,方面取之有司,有司取之小民,朘削无已。”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陈瑸调任台湾知县,体察民情,清廉正直,爱民如子,深受百姓拥戴。在治台策略上,“一禁加耗以苏民困,一禁酷刑以重民命,一禁馈送以肃官箴,一粜积谷以济民食,一置社仓以从民便,一崇节俭以惜民财,一先起运以清钱粮,一饬武备以实营伍,一隆书院以兴文教”。同时对高山族等少数民族实行优抚政策,“革官庄,除酷吏,恤番民……”。几年后,台湾政局渐趋稳定。国相李光地奇其政绩,交章保奏,康熙亦奇之,提升陈瑸为四川学政。离任时,百姓万人夹道,挥泪道别,频呼“青天”。不久后,台湾又发生民变,官兵久战不能平。福建巡抚张百行奏请康熙:“为四川学政觅人易,为台湾道得人难。”于是,清廷补授陈瑸为台湾厦门兵备道,重回台湾。消息传来后,台湾百姓奔走相告,不费朝廷一兵一卒,民变自平。陈瑸逝世后,台湾人民感其恩德,纷纷立祠纪念他。

@三半人(2015-06-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