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保山端阳花街,花、药、鸟、虫、鱼一应俱全,尤其是那万种花、千种树、百种草,连街塞巷,如海如潮,成其大观,令人叹为观止。
追溯花街的历史,与保山的开发有关。保山(永昌)是云南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即设置县级行政机构,此后,不断有中原及江南移民迁入,公元69年,以保山为中心的永昌郡设立。所有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保山的开化和发展。
到了明朝初年,明朝因考虑到保山(当时为永昌府)"居民鲜少"(李观奏疏)之故,洪武十七年乃"迁江南人入居此地",这是保山历史上又一次迁入众多外省移民的史实,致使一些很有才学和技艺的人来到保山,据府县志及墓碑述,诸如杨元、张志淳、赵锡光等地方名人先世,为洪武年间移屯永昌。由于江南大量汉民族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度发展的内地文化。加之兵燹过后,人民得到一定时期的安宁和休养生息,永昌的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明朝时,古都南京和苏杭、扬诸州的山水花木就驰名天下。这些地方移民的入滇,自然会促进当地园艺的提高。这样较高的园艺技术的引进,又因保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其地土则平衍;其山川则秀丽,著称南方富庶地",这些优越条件,栽培花木培植盆景这一园艺事业,作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也随之开展起来。栽培花木虽为历朝平常之事,但极盛却在明朝。这从杨慎和张含的大量咏花诗文中可得到应证。保山灵秀或峙嶙峋或波光映带皆生自天然,楼台亭榭因地而创","春时,群花竞放,凭高望之,满城皆花如锦如云,极为佳丽"(徐霞客语)。当时,城内外出现不少大的花园,徐霞客在其《游记》中,就记载了永昌马氏、闪氏等四家的大花园。保山既是"满城皆花"。从明末清初流传至 今的儿歌:"上有街,下有街,问问张家花园的金丝荷花阿有开?"就因明朝侍郎张志淳的花园(在今老行署内)而来。当时,园艺水平较高,已产不少名花,张志淳作永昌《二芳记》记载保山花木繁盛:载茶花有三十六种,杜鹃花有二十种,皆永昌所产。"
明朝,保山花木栽培成为地方时尚,但尚未形成花街。这与当时的永昌"民风淳朴,经商者少,俱不善作贾"(府志语),有一定关系。嘉靖三年谪戌永昌,居永至少十余年的杨升庵,在其宏富的诗文中对花街只字未提,《永昌府志》载明人咏花咏山水诗词赋七十四篇,也从未涉及,特别是徐霞客明末游永昌,正值花街前后的四、五、六、七四个月,客保达两月零二十天,他记述了保山的花园和花,却未谈及花街。故此,根据以上史实,保山花街的兴起,当在明末之后的清代。
据社会调查和有关史料载,清咸丰末年(1861年),保山遭兵乱,全城大火,毁坏殆尽。兵乱平息后,人烟稠密、市容繁华的保山城,残垣断壁,时有瘟疫流行,城内一片荒芜凄凉景象。只在今十字街口寥寥住有百余户人家,重修家园,均需药治病,花植园(不少花亦入药)。时值端阳,四乡藉民入城聚市,药花皆多畅销,花药需要的增加,促进了花药交易。以后若干年,随着清代再起的兵乱平定,人口繁衍,城市复苏,逢端阳节花木药材盈市,曰"赶药街"不雅不吉,遂改称"赶花街",约定俗成,口碑相传,相沿成习至今。咸丰兵乱时,城内有魏姓青年从仁寿门出逃四川避难谋生,后返回保山金鸡村安家立业,又迁回保山城内,活到80余岁卒。他在晚年答子孙问花街由来一事时,说他出逃前没有花街,是兵乱城破后才逐年兴起的。其孙八十有五,卒于1983年。在世时曾讲述此事,这可作为花街兴起于咸丰后的人证。花街时兴,风流所被,花木园艺更有发展,"县城内专事艺花者,历代大有其人。"有名园如"徐家花园、柳家花园(易罗池南),今尚有故地可寻。"
综上所述,保山种植花木历史久远,远可上溯汉晋,后至元明清,以明为盛、花街作为一个市场的形成,当在清同治年间,即1870年前后,距今11O多年。至于保山花街恰逢端阳,除历史原因以外,应归于以下三个原因:一、端阳前后花木茂盛,生命力殊强;二、端阳节卖雄黄党参等药物,与花街兴起合辙;三、农事已毕,人有闲情。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保山解放后花木业有较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保山百废俱兴,百业正举,不仅传统花街繁荣,花街期间的商品交易亦随之兴旺昌盛了。自然,每到端阳节,或政府组织或群众自发组织,人们自觉在店门口展出自家培养的花、盆景等,保山花街成为了保山人民的盛大节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