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武功山

家乡区县: 江西省莲花县

武功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中西部,属罗霄山脉北支,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4° 10′ -114° 17′ 和北纬27 °25′ -27° 35′ 之间,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自江西萍乡市芦溪县、吉安市安福县,宜春市袁州区,绵延120余千米,总面积约970平方千米。武功山围绕金顶已设立“武功山国家地质公园”(面积约378.3平方千米)、“武功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约260平方千米)、“明月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约136平方千米)。

地质形成

在距今8~5.7亿年前由于扬子与华夏陆块发生碰撞,武功山处于深海――次深海环境,在陆缘带沉积了一套含硅铁质砂泥岩石,所形成的沉积岩被埋藏在地下深处,在高温高压的联合作用下,岩石产生了强烈的变形变质,形成了震旦系乐昌峡群。在距今5.7~5亿年前的早古生代,由于地壳上升,海水相对较浅,并有较多水下隆起,以海盆的陆源碎屑沉积为特征,形成了寒武系八村群砂泥质变质岩。在距今5~4.10亿年前由于受加里东构造运动影响,古海盆褶皱闭合,武功山地区抬升露出水面,进入风化剥蚀阶段。与此同时,华南大陆受当时南海陆块向北挤压,扬子板块受华北陆块向南推挤压缩,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发生陆――陆碰撞,大致沿萍乡――广丰古缝合线经断裂带对接拼贴,构成华南的统一陆块。对接带南侧,武功山地区新元古代基底褶皱,并伴随大量花岗岩岩浆侵入,并发生全区性低绿片岩相区域变质,在岩体边部一定范围内产生低角闪岩相的接触变质,形成变形―变质―岩浆带。

在距今3.80~2.60亿年前,早期随着地壳的沉陷,受古特提斯海域的影响,海水逐渐淹没本区,沦为浅海盆地,沉积了一套砂泥岩夹碳酸盐岩;晚期地壳抬升,海水快速退出,发生了短时间的沉积简断,此时武功山地区处于低纬度热带雨林地带,,沉积了一套含煤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大约距今2.60~2.20亿年前,地壳又下沉,武功山仍旧处于浅海盆地环境,沉积了一套碳酸岩。在距今2.20亿年时期,由于华南板块向北西方向与扬子板块产生碰撞作用,致使先前形成的地层产生强烈褶皱,处于华南板块前缘的武功山地区,形成近东西向褶皱隆起,沿加里东期花岗岩基与早期变形变质岩层侵入界面产生伸展拆离,形成一系列围绕穹隆核分布的韧性剪切带,结束了本地区海洋环境历史,武功山地区上升为陆地,从此海水一去不复返。在距今2.20亿~6500万年前,武功山地区处于活动大陆边缘,岩浆活动非常活跃,伴随大量重熔型花岗岩岩浆不断侵入,致使山体断块上窿,在这种水平与垂直力的作用下,上部形成了一条巨大的低角度的伸展拆离带,巨大的断层错位,将埋在地下6~10公里的新元古代变质岩层拉至地壳浅部,形成了武功山变质核杂岩。在上部伸展拆离的发展过程中,局部形成断陷盆地,沉积了一套河湖沉积环境的陆相地层。在距今6500~248万年前,由于特提斯海盆的最终封闭,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碰撞和喜马拉雅与青藏高原的隆起,致使华南陆块再度拉张裂解为一系列不同方向的不同规模的断块隆起和断裂凹陷。

武功山体也再度断裂上隆,与此同时,在重力势能作用下重力滑脱应运而生,沿山体周边形成一系列与山体走向一致的滑脱构造。在距今200多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山体进一步上升,形成了雄伟陡峭的断块山,从此以来,武功山山体表面主要接受风化剥蚀,结束了岩层沉积历史,并控制了山体南北两侧的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逐步形成了武功山变质核杂岩构造景观。武功山的地质演化和地质遗迹具有全球对比的地学意义及科学价值。

地质构成

武功山主要由上古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和印支-燕山期岩浆岩所组成,呈北东向隆起于醴陵-攸县和茶陵-永新及萍乡、莲花县等盆地之间,长约150多公里,宽达30~45公里,边境制高点1405米。主峰金项在江西省境内海拔1918米。

武功山

武功山地区位于华南板块的北缘,北邻扬子板块,区内出露地层有震旦纪杨家桥群古家组、下坊组和大沙江组,乐昌峡群坝里组和老虎塘组,寒武纪早世八村群牛角河组、高滩组和水石组及温汤岩组,主要为硅铁建造类复理石建造;泥盆纪地层为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组合,并以区域不整合覆盖于前泥盆纪浅变质岩系地层之上;三叠纪(石炭纪)早世地层以碳酸盐岩为主,夹碎屑岩;三叠纪晚世,侏罗纪地层发育的是含煤碎屑岩系及碎屑岩系,白垩纪晚世地层为一套陆相红色岩系。华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加里东期的碰撞对接过程中,在区内形成了广泛分布的基底褶皱构造,同时产生了低绿片岩相的区域变质作用,并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岩浆侵位,形成了洪江超单元和武功山超单元。随着板块碰撞的延续和加剧,在(印支)燕山期又发生了岩浆重熔和岩浆的底辟强力侵位作用,形成了张家坊超单元、浒坑超单元和江源超单元,促使地壳局部隆升,形成穹窿状地质体,进而伸展滑覆。武功山岩浆核杂岩总体呈椭圆形穹窿状产出(长轴100余km),具有三层式结构,即(变质)——岩浆核、伸展剪切拆离带(包括韧脆性构造过渡带)和滑覆构造带,在平面上也具分区分带性,从内到外可清晰地划分为(变质) -岩浆穹窿构造区和滑块构造。

红妆旧梦(2015-06-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