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白马湖——诗意的栖居她坠落在富有“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美称的
淮安楚州(今淮安区)境内、形态酷似一匹桀骜的白马位高邮湖之北,洪泽湖之南,面积 108平方千米,湖面海拔6.5米,贮水量1.05亿立方米。具灌溉、航运、水产之利。
白马湖是淮安的“母亲湖”,是淮安重要的湖泊水体资源。它并非圆圆或方方的一个湖,它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夏日黄昏,远眺时,在静谧里,一片浩淼之态,青苍的薄雾中,在水里映着参差的隐约的光影与声息——水花伴着笑闹声,小木船悄悄地划过,水鸟扑棱着羽翅,在蓬勃的水草里时隐时现,蓝莹莹的水里偶有云朵缓缓飘过,稍不留神,恬静的画面就被鱼儿啄破,而此时,一张新补的渔网也深情地撒向天边的红日……
平静如镜的湖面,清澈见底的湖水,垂柳拂面的湖堤,湖中九十九座叫墩的小岛,似连非连,似断非断。岛上炊烟袅袅、芦荻摇曳,好一幅恬静的水乡风情画。
白马湖一直是沟通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春秋时,吴王夫差征发时,调用民工开凿邗沟,将长江与淮河相连,白马湖是邗沟古道的一部分。
东汉末年,陈登为广陵太守。出于军事需要,他又组织民工,在津湖(界
首湖)与白马湖之间,开凿了一条马濑沟,使津湖直通白马湖。这样,从长江经邗沟到达津湖,由津湖进马濑沟入白马湖,再抵达淮河。从此,白马湖便成为沟通南北的军事要道。
唐代诗豪刘禹锡曾在此泛舟,留下了赞美白马湖的《采菱行》;元代大诗人萨都剌游历过白马湖,也写下的 “春水满湖芦苇青,鲤鱼吹浪水风腥。舟行未见初更月,一点渔灯落远汀” 诗句(《过白马湖》)明末宝应才子郑正中著《白马湖》诗:“白马湖中霜月铺,渔舟泄泄倚葭芦。网来巨蟹脂如玉,愿向君王乞此湖”。千百年过去了,依然有桨声,依然有鱼儿的唼喋声,依然有鸟儿的嬉闹声……而在这诸多种声音中,还有一个传说,与这些声音形成了自然天成的和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