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习惯的总和,是人们广泛的行为规范和文化心理。它决不仅仅是裸露在生活表层的现象,而是传统与现代、道德与法制、物质和精神的链接。学习和了解一些文史知识和地方掌故,对于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提高修养,大有裨益。泰兴民俗风情是泰兴人民世代相承的生活习惯和人文知识的积淀,它虽算不上“高雅文化”,但它是一种未经提纯的、原生态的鲜活文化,具有朴实生动的本色。其实,高雅文化的真正价值和生命力往往存在于社会风俗之中。社会风俗放射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光芒,回荡着“根”的呼唤。因此,社会风俗更能反映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它来把握文化精神,显得更加亲切、直观、准确。吕耕樵、吕晓文先生的文章中,反映了泰兴一定时期男耕女织、一夫一妻一头牛的小农经济模式;在对敬老、爱幼、友邻等的描述中,充满了对祖先、子女、婚姻、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和人情味,反映了人们重伦理道德,轻物质功利的价值取向;重今生,轻来世,重实际,轻幻想,在繁琐的人生礼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喜好用吉祥、洁净的词语避开凶险、厌恶的事物,把“棺材”称作“寿器”,以“糕粽”暗示“高中”,“吃面条”寓意“长寿”等等,在被动意识的背后,又透露出积极的主动意识。作者对所涉及的民俗物象、事象,由风俗衍生出的趣味典故、传说、歌谣、俗语、谚语,注重考述其源流嬗变和文化传承,使读者在浓郁的乡风乡情中获得对传统风俗和文化的认知。同时,作者将传统连接现代,使读者在对现实社会的把握和传统风俗的领悟中感受到它鲜活的魅力和冲破陈规陋习的启迪。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