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有着“中国通芯白莲之乡”的美誉,这里山美水美,孕育着一方淳朴的莲乡人。这里有着悠久的种莲历史,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品悠悠莲乡史。 据明正德《建昌府志》和清同治《广昌县志》记载:“白莲池在县西南五十里,唐仪凤年间(公元676—679年),居人曾延种红莲,其中数载变为白,于白莲中得金范观音像,后一年,白莲又变为碧”。(清同治《广昌县志》)
“惠安寺在兴城乡,唐仪凤年间,居人曾延种红莲,数载忽变为白,延舍田为寺,后数年又变为碧”。(清同治《广昌县志》)
“白莲池在县惠安寺禅院之东,唐仪凤年间,居人曾延种红莲,数载忽变为白,花瓣中得金范观音像,延乃舍宅为寺,后数年又变为碧。宋熙宁间,长老智侬重修院寺,池中后产瑞莲花,因建堂于池上,以表其瑞”。(明正德《建昌府志》)
广昌白莲的种植历史从文字记载来看,已有1300多年,实际开始种莲的历史当可上溯到更早的年代,惜乎已无文字可考。关于广昌种莲历史,在广昌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相传远古时瘟疫流行,一位心地善良,法力无边的越族莲女,手持莲花驱散了病魔,救了全村人的生命,并教会了人们种莲。从此,白莲生长茂盛,瘟疫灭绝,人丁兴旺。另外,越族人有断发纹身的习俗,人人身上都画有莲瓣纹饰。广昌从地理范围来看属于古越族人居住和活动的地方,因此,广昌 在唐“仪凤”年前,自古就有种莲的习俗当属情理之中。
关于广昌白莲品种的形成。广昌白莲种植的传统品种有两个,一个是“广昌白花莲”,另一个是“广昌百叶莲”。“广昌白莲”为粉红色单瓣花,“广昌百叶莲”为红色半重瓣花。按照我国著名荷花专家王其超的荷花品种进化学说,以及我国现存的几种野生莲的形态特征比较。“广昌白花莲”接近野生莲花形态特征,可能是古人移栽野生莲后逐渐进化而来。“广昌百叶莲”为红色重瓣花,可能是古人从基因突变的变异单株中经人工选育而成。《广昌白莲志》中记载有“后数载又变为碧”,即是指白莲“品种”的变异。《中国莲》中记叙的“碧”莲最早始见于元朝《本草衍义》,而《广昌白莲志》记载的唐“仪凤”年间即出现“碧”莲,较之早六、七百年的历史。
据考证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任知南康军守(今江西星子县),凿池种莲,命名为“爱莲池”,种植从广昌引进的莲花。
广昌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莲乡”。据考证,广昌“莲乡”雅号是这样来的:南宋“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县令谢觉之在白莲池旁建“莲香堂”。相传,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莲花生日,县太爷邀请乡贤墨客,坐在依山傍水、造型别致的亭台水阁里,透过漏窗,居高临下,观赏莲田景色,作诗抒怀。有诗为证“千朵莲花三尺水,一弯明月半亭凤”。后“莲香堂”在民间广为流传,历代相沿。在民间口语中“香”与“乡”谐音,以后民间就有称广昌为“莲乡”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不断有报刊、杂志将广昌称为“莲乡”,其中最权威的要数《中国经济名都、名乡、名号》一书(中国发展出版社马洪主编)。1994年,广昌县在全国地方名特优产品命名大会上荣摘“中国白莲之乡”的桂冠。
到近代,广昌白莲生产的步伐加快。清代,广昌白莲种植已甚为普遍,县志中有“满县花枝放呈祥”的诗句。1918年,日本派员对广昌白莲种植、加工、外销做了系统考察,在东亚同文会编撰《支那省别全志》一书,书中赞誉广昌白莲为“莲中珍品”。1936年5月19日《民国日报》载江西省运杭特产展品调查一文中称:展出的白莲“产品属于广昌县,销往长汀、厦门、漳州、汕头、广州、汉口、九江、南昌等地,并由香港转销东南亚国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