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镇淮楼(2)

家乡区县: 淮安市淮安区

规模

该楼规模,为1881年(清光绪十七年),知州罗锡畴修复、扩建。楼高11米,宽21米,平台长55米,内筑土,外砌砖,形成高楼,楼基城墙用一尽长方的石砖砌成,砖上有“光绪辛卯春”、“知州罗锡畴督造”字样。楼下正中拱形门洞,宛如城门。平台两边,有登楼石级。1960年以后,西路石级被毁,改由楼乐穿道登高,平台中央建成一座两层楼阁,四周为12根朱红木柱所环抱;楼上两层八角飞翘,勾指蓝天。楼上有清代人题写的“江天一柱”匾额,以及楹联一幅:“披襟向前,快哉此风,那堪称雄,登楼高呼太祖在;凭栏仰望,皓然明月,谁与共醉,隔江招手谪仙来。”“镇淮楼”三字隶书碑额,镶嵌在朝南门楼上;“南来第一”砖刻,砌在朝北门楣上。

变迁

镇淮楼始建于何时?据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知州徐元留下的《镇淮楼诗碑》首句“宋宁遗构镇江关”来考,此楼是在宋代镇江关的遗留结构旧基上建造的。从楼下层中间4根长柱及其础石看,古建筑技术人员鉴定是宋代的木石构件。

宋徽宗初年,贬谪太平的编管李之仪曾多次来和州游山观水。有一次,他还受到和州知州曾延之于此楼设宴热情款待。当时李之仪兴致勃勃地写下题为《和州太守曾延之置酒鼓角楼》一诗:楼台烟树接平芜,水墨丹青十幅图。认为黄山家住处,云中相对似相呼。

此楼宋代叫鼓角楼、谯楼,为何又有镇淮楼之称呢?说法不一。其中有一种是据史所说:《直隶和州志》记载,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金兀术侵犯和州,围城数匝。当时钤辖宋昌祚激励士卒,坚守州城,日夜防御,不少懈怠。一日,军士胡广眼尖手快,一箭射中金兀术的左臂,兀术大怒,下令弩箭齐发。金兵蜂拥破城而入,大肆屠杀军民。是时,古城内外尸积如山,血流成河。钤辖宋昌祚、历阳县令蹇誉等皆壮烈死于谯楼上。乡豪、进士赵霖带领镇淮军(即乡兵)拒不投降,利用黑夜突围,转移到麻湖水寨(今娘娘庙一带),练兵战备。后来,侦知金兵分散,力量薄弱,赵霖立即抓住战机,摆开阵势,一举收复和州城,受到南宋朝廷褒奖,任其为和州镇抚使兼知州。故后人又称“谯楼”为“镇淮楼”。镇淮楼[2]

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农历正月),朱元璋献计攻占了和州。郭子兴命他为总兵官(镇守一方的大将),建立反元根据地。朱元璋常与徐达、李善长、常遇春诸将在镇淮楼饮酒赋诗,其中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句道:

中原杀气未曾收,江北淮南草木秋。

我上镇淮楼一望,满天明月大江流。

镇淮楼历代均有修葺,据明清有记载的重建、重修达5次之多。值得一提的是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知州罗锡畴对该楼进行一次大修。悬楼北门额为“南来第一”,并将原“江淮重镇”匾额换上“江天一柱”,四周城砖皆刻有“辛卯年春”、“知州罗锡畴督造”的字样。

1986年10月,省拨款重修镇淮楼,使之面貌全新,并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镇淮楼遭暴雨侵袭,墙塌楼倾,省、县随即又筹款修复一新。

倩倩家的毛毛(2015-06-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