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律院不是汉传佛教的产物,而是藏传佛教的喇嘛和尚来主持之后才发展壮大的。看同治年间的地方志,里面并没有一个极乐律院,但是却存在一个马神庙。且位置等极其相称一致。如果在当时极乐律院甚为牛叉,估计县令不会是瞎子看不见的。
光绪年间,爱新觉罗·载恬,对此甚为关注,特地颁布圣旨,予以钦赐,此处马神庙才改建成极乐律院。今天看来其很多建筑物甚为奇怪,很哟特色,其实是我们对藏传佛教了解不多所造成的。如果我们稍微关注一下藏传佛教的建筑,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对于古文物,既不要过于忽视其存在,也不要过分吹嘘其价值。别学考古专家,明明是明朝的,就说或许是秦朝的,明明是近代的,说或许可能是乾隆时期的。明明不是秦始皇陵,偏偏说就是秦始皇陵。其实说实话也不一定会掉饭碗的。
这个寺院,一直到1929年的时候,还是藏传佛教的和尚在主持。藏传佛教分为黄白二支,这个主持是藏传佛教的黄教僧侣。这点也是需要特别点明的,否则会看不清楚。在改建成极乐律院之前,这个寺庙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还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厉害,只是光绪给下了一道圣旨,所以身价倍增了,与五台山看齐。光绪年间,当时宿迁经历了长崎战乱如太平军、捻军等,人口很少,所以顺便也就赏赐了很多土地。当然是不纳税的,只需三年缴纳一次贡品即可。因为是钦赐,所以极乐律院身价倍增,顺便就代为管理了周边的很多寺院。所以极乐律院就有很多下院。在爱新觉罗氏看来,江南人民对于满人早有不满,特地设置了这个寺院,暗地监视当地民众言论。同时很多反清义士曾经借助寺院逃避清朝官兵,所以特地设置了这样一个埋伏。
极乐律院因当家和尚以"极乐世界"为佛教显词,故将马神庙改为极乐庵。继又因法名"占一"的主持僧人宗承佛教"律"派,又将极乐庵改为极乐律院。光绪年间,该院获得皇帝加封,赐《藏经》一部,并赐封号为"敕赐极乐律院"。
极乐律院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大规模增建。其房屋建筑形制,初起沿中国传统的"三院九进"制,后不断增置殿宇,逐渐打破这一形制。历经嘉、道,至清末,发展到鼎盛时期为五进院落,占地数十亩,房屋近千间,常住僧众六七百人,城外拥有耕地十万亩。庙内院落,每进除主殿楼外,左右各有配殿楼,其高低宽长与正殿相适应,建筑宏伟,殿宇楼台鳞次栉比,蔚为壮观。偏院及路南建有库房、香橱、僧塔院、园林、茶园以及草园、马厩,布局合理、结构优美。时为苏北最大的佛教律院,同时领南京古林寺寺序,称古林寺为上院,开办十方常住。宿北的五华顶,徐州的云龙山,清江的普应寺,均为极乐律院的下院。清末江浙一带流行"上有五台山,下有极乐庵"之语,其"极乐庵"就是指宿迁的极乐律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