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说明中国连锁经营困局

家乡区县: 广东省恩平市

中国零售连锁发展挑战

与国外大型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发展相比,中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开发才刚刚起步,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据中国百强连锁经营企业统计,中国百强连锁经营企业自有品牌的销售额还不到整个连锁经营企业销售额的1%。通过对国内外零售连锁企业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阻碍我国零售连锁业自有品牌建设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我国零售连锁企业自有品牌战略缺失——战略误区。

国内大多数零售连锁企业对开发和经营自有品牌的战略意义缺乏正确认识,没有意识到其对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变企业盈利模式、实现企业差异化经营优势、提高消费者忠诚度、抬高行业进入壁垒、保持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如仅从增加利润的角度考虑问题,必然导致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使国内自有品牌商品始终停留在低价导入阶段,并最终给消费者留下“低价劣质”的品牌形象,从而严重阻碍自有品牌商品的销售和后续品种的开发。

二、我国零售连锁企业自有品牌影响力和品牌营销能力较弱——营销误区。

国外零售连锁巨头在经营中已经形成独特的管理运营模式。企业名称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力巨大,零售企业以企业名称命名商品,很容易使消费者把对企业的良好印象转变为对自有商品的品质信赖。我国零售连锁企业大多在1990年代及以后成立,发展时间短,管理水平低,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股权结构变动频繁,企业运行不稳定,这些因素必然影响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目前,一些国内零售企业学习国外同行的做法陆续推出了一些自有品牌商品,但由于自身品牌的影响力较弱及品牌营销能力的匮乏,自有品牌商品的销售量与企业预期相去甚远,甚至出现自有品牌商品滞销的局面,严重打击了企业开发自有品牌的积极性。

三、经营规模阻碍我国零售连锁企业自有品牌的开发——规模误区。

国外自有品牌战略的成功实践表明,零售商开发自有品牌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否则开发自有品牌无任何优势可言。零售商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以大订单吸引生产企业的合作,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并利用自身庞大的销售网络加以推广,最终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国外有实力的零售企业经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现在基本形成了寡头竞争。显然,扩大经营规模,形成覆盖全国的零售网络是我国零售连锁企业实现自有品牌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企业的盈利模式束缚了我国零售连锁企业自有品牌的发展——盈利误区。

我国零售连锁企业的盈利模式基本以商场经营为主。零售商就像一个二房东,把整个商场租下来后分小块租给各个厂家或代理商,所售商品均实行代销制。一方面,零售商通过向供货商收取名目繁多的通道费和返点获得盈利,这些通道费包括促销费、条码费、店庆费、堆头费、新品上架费等各种费用。另一方面,零售商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内占用供应商的货款。同时,零售商可以将滞销或残次品退还给供应商,这样虽无盈利但也不存在风险。在这种盈利模式下,零售商缺乏研究市场需求和提高自身商品经营能力的动力。这种盈利模式持续的时间越长、在我国零售连锁企业整体盈利份额中所占比重越高,越不利于零售连锁企业自有品牌的发展。

五、我国零售连锁企业缺乏强有力的质量管理和监控能力——管控误区。

近些年,我国接连曝光多起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品质量隐患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零售连锁企业自有品牌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零售商自有品牌商品多为交由制造商代为生产的OEM产品,但零售商不懂生产、不懂技术,缺乏对制造商的监督能力,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

六、我国零售连锁企业的ERP、HR等现代企业管理能力不强——人才误区。

ERP是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的简称,实施该系统可以使企业准确掌握成千上万种商品的销量、库存、物流、现金流等各种信息,使企业能够快速有效地补充货物,减少断货,加快周转,提高效益。国内许多零售连锁企业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还不能有效地实施信息化管理系统,这就使许多企业仍然在依靠制造商或代理商来完成各个门店自有品牌商品的理货工作,企业缺乏进行自有品牌商品的管理运营能力和人才。

对加快我国零售连锁企业自有品牌开发的建议:

一、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零售连锁业自有品牌发展战略 。

二、加强我国零售连锁企业自有品牌的营销宣传能力 。

三、联合制造商和供应商,助推我国零售连锁企业快速扩张规模 。

四、逐步转变经营模式,建立自有品牌商品经营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

五、谨慎选择制造商,加强质量监控,保证产品质量 。

六、加大技术投入和专业人才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

星姑娘(2015-06-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