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薛宝钗的热病,是儒家的热,而林黛玉的清凉是道家式的,可这种清凉一旦彻骨,就变成了洁癖,便是妙玉。
前一阵子,杨立华老师也讲到,儒家总是特别的容易热,需要道家随时为它准备一盆凉水,从头泼到脚。
我上半年的精神几乎完全浸泡在道家的氛围里,从一月份开始认认真真地聆听了蒋勋先生的细说红楼梦,到我这学期的选课,从老子、庄子到王弼、郭象、嵇康、阮籍,全是道家,连西哲读的书,都是卢梭、尼采、福柯。这些人并不太那么像,我把老子和卢梭分为一类,他们是文明的反思者,庄子和尼采是一类,他们是旧价值的破坏者,王弼和郭象是一类,他们是新价值的塑造者,嵇康和阮籍是逍遥者,福柯是对世界的重新诠释者。这些精神的解放者,他们对于我的影响是,猛烈地冲击了我之前所信仰的儒家思想。对于之前我所相信的,在他们的追问之下,几乎全部松动了。
王国维说过做学问的三个境界,其一是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其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对于这三个境界,我有自己的体悟,第一阶段乃是自己当初无知无畏,什么都不相信,但有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望,求知的触角饥渴地触及到很多角落,所以那时候我到北大旁听,文史哲政经法,一天从早听到晚,那个过程是茫然而充实的。第二阶段是听杨立华老师讲四书章句集注和礼记的选读,开始对中国哲学产生强烈的兴趣,并且有了自觉信仰儒家的觉悟,而且从功名上决定考北大中哲的研究生,在学问上开始钻研儒家学问同时兼爱西哲,并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考研准备并最终被录取,这个过程不仅学问上是求索的,而且行为上也潜在地受到了儒家深刻的影响,如果用痴迷、执着来概括这一阶段可一点都不错。现在乃是觉得第三个阶段刚刚开始了,我正在漠然回首,曾经觉得那么唯一不二的东西,居然全都看到了他们的另一面,而这并不是一种怀疑的精神,并不是一种颠覆,而是将一个平面化的东西一下子看得立体丰盈,栩栩如生,在一种精神的充实中虚心,不执着却有持守。
回首我第二阶段的为学生涯,那种自强不息的刻苦精神自然不必去否定,但是对于当初那种偏执,我需要一项一项地进行反思。
确实,作为儒家的信仰者太容易热了,太容易武断,太容易自以为是真理的发布者。好在我生活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很多的偏执只稍略用常识,就可以轻易地反驳,只是当初自己身处儒家信仰当中,却完全不能看见。
事实上,儒家的精神在很多儒家手上发展得极为高明而中庸,思想水平有着世界罕见的高度,易庸传统为代表的形上学(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张载,南宋之朱熹的形上学说也在这个传统里),春秋公羊为传统的政治学,程朱陆王的心性学(包括孟子的心性学)。但是,事实上产生影响与流弊并非遵照最高的精神高度而发展,影响或者说流弊往往有其自身的逻辑,于是恰恰是这些儒家当中最不好的那些部分被传承和层积了。
譬如孔孟董朱的迂阔政治学,即他们所强调的王霸、义利、夷夏之分,导致中国在儒家价值主导时期无法正视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无法正视政治发展中的暴力因素和利益因素,仅仅以内圣外王的框架去阐释复杂的政治经济世界,这个圣王而非功利的框架实则深刻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
譬如程颐,在对以“理”为中心的理论构架中发挥了自立吾理的巨大作用,但是他把忠孝节义的政治德性转嫁到家庭伦理中去,居然说出寡妇改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话来,这不得不说是儒家礼教吃人的开始。程颐对诗歌、艺术、历史都嗤之以鼻认定它们是玩物丧志,这狭隘了儒家本身所秉持的多面教化,而只求诚敬之礼教,北宋后起之儒者遂再难有可著大文章者,中国也再不可能出现李白仗剑朝野诗酒天下的人。盛唐蓬勃、大气、包容、开放的大格局在新儒家一个又一个武断的规定当中丧失了太多的可能性。最大的灾难是伦理的束缚真正的开始了,约束了妇女,约束了知识分子,遂中国再难有风华绝代女子之传说,亦甚无可传奇之士大夫。如果说盛唐北宋多得是风流人物,那么进入南宋元明清,整体感觉上,知识分子多得是粉面书生了,至明亡而有四五刚烈之儒者起,如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他们本可以开出儒家的新路,很可能是中国的近代化之路,无论从形上、政治、历史、科学、经济、器物上都是完全不同于早期儒家,只可惜清朝的政治思想环境并没有让这个思潮得以发展,此后就是西潮冲击,后有所谓整理国故所接续的却太过久远,亦无暇顾及此处。
当今之人,大有感于国力强盛要寻根立国粹的,大说传统,兴举儒家,于是祭孔,当我看到有人穿着怪诞的戏服祭孔时,不知为何想到就是袁大头复辟祭天。我看到很多人言必称五经,大讲读经;看到很多人提倡礼乐仁义,似乎不如此就是禽兽;看到很多人讲孝悌丧礼,认为中国文化之复兴只能从家庭开出去。这些我都大不以为然而且深为警惕的,它们恰恰是儒家当中最迂阔最肤浅也是最当被先弃的部分。这套国粹概括起来可谓周孔之学,而其实早在《大学》、《中庸》就对周孔儒学做出一次深刻的反思和全面的升级,在那时就已经使儒学有了深刻的理论水平和灵活的价值要求,我们的国粹何以要跳过一切历史逻辑,为何直接跨过了第三期儒家、第二期儒家、魏晋儒家、战国儒家而嫁接春秋周孔之儒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