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二十个著名的宰相

家乡区县: 安徽省灵璧县

13、房谋杜断

房指房玄龄,杜指杜如晦,俱为初唐名相。早先两人皆为秦王李世民幕府属官,常从征伐,参与机要,为秦王得力谋臣。玄武门之变,两人亦居功甚大。秦王即位,是为唐太宗,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迁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为兵部尚书,贞观三年迁尚书右仆射。据《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也就是说,两个人在执政上各有所长,房玄龄主意多,善谋划,杜如晦能当机立断。房玄龄、杜如晦同掌朝政,同心协力,配合默契,谋划和掌管国家大事,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房、杜二人也成为历史上良相的典范。元人雅勒呼有诗赞曰:'房谋兼杜断,萧律继曹遵。'

14、魏征善谏

魏征(580——643),字玄成,钜鹿曲城(今河北巨鹿)人,初唐杰出政治家。幼年丧父,生活孤贫,雅好读书,深通学术,胸有大志。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贞观初授秘书监,参掌朝政,校订图籍。后一度任侍中,封郑国公。魏征以善谏著称,即使在太宗大怒之际,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令太宗又敬又畏。有一次,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却终未成行,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答:'当初确有此意,但怕你直言进谏,故打消此念。'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一只上好的鹞鹰,逗弄玩乐,很是得意,忽见魏征走来,忙将其藏入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鹰闷死在怀中。

魏征一生以谏诤为己任,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两百余事,大至朝廷大政方针,小至皇帝生活私事,都无所回避。武德九年,冒着被罢官的危险,拒不签署李世民征点中男(1618岁)的决定,最后终于谏止,使百姓免于一次兵役负担。贞观六年,力排众议,谏止太宗赴泰山封禅,节约了大量的开支。魏征所谏,匡正了唐太宗的许多失误,对'贞观之治'的出现起了重要作用。

15、半部论语宋赵普

赵普(922——992),字则成,祖籍幽州蓟县,北宋著名政治家。960年,赵匡胤得赵普之助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封赵普为右谏议大夫;次年,又依赵普之计'杯酒释兵权',削夺了朝中诸将兵权。967年,赵普加职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

963年,宋太祖想改年号,要求这个年号以前没有用过。有人提议'乾德',宰相赵普称颂不已。后来发现伪蜀曾用过这个年号,惊问赵普,赵普不能回答。太祖感叹说:'宰相须用读书人啊。'赵普惶愧,归家闭门读书。后来每当朝廷有事难决时,赵普便回家读书,第二天就把事情解决了。太宗继位,继续任用赵普为相,有人告诉太宗,赵普只懂《论语》,其他书都没读过。

太宗问赵普此话可属实,赵普回答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赵普死后,家人在他书房里发现一个小箱子,打开一看,里面果然只有《论语》二十篇。赵普两度罢相,又两度入相,几番浮沉,全赖一部《论语》,有远见而乏卓识,一生哀荣功过,足堪回味。此后人们便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性。

16、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玉泉,法号湛然居士,出身契丹贵族,世居金中都,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自幼精通汉文,博览群书,天文、地理、律历、术数无所不涉。金末曾仕开州同知。成吉思汗十年(1215),蒙古攻占燕京,耶律楚材受成吉思汗召用,官至中书令,呼为'吾图撒合里'(长髯人)。

他随成吉思汗数度出征,常晓以治国安民之道,屡立奇功,又谏言禁止州郡官吏擅自征发杀戮,使贪暴之风稍敛。窝阔台汗即位后,耶律楚材更加受器重,官至中书令,被誉为'社稷之臣'。他主张'以儒治国',仿中原王朝制度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实施改革措施。任职近三十年,元代典章制度多由他奠定,为蒙古政权的立国和恢复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7、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明嘉靖中叶进士。隆庆元年(1567)入阁。万历元年(1573)神宗即位,为内阁首辅,为挽救明王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是封建社会末期最负盛名的改革家。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创制'考成法',以'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作为为政方针。

在经济上,推行'一条鞭法',把各项赋役合并归一,并按田亩征银,使一向以实物缴纳的赋税和劳役转由货币完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重大变革,但在顽固派的阻挠下,贯彻不彻底。在军事上,任用戚继光镇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三千多座,巩固了北方边防,并在边疆实行互市政策,促进贸易往来。张居正改革的收效明显,后来虽被守旧顽固势力清算,改革被否定,但对历史的影响是不可泯灭的。

18、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晚清重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同进士。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咸丰三年(1853),借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之机,曾国藩因势在家乡湖南一带,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对晚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一方面痛恨西方对中国的侵略,一方面又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以自强。曾国藩不仅功业显赫,而且博学多才,诗文兼擅,是晚清著名理学大师和散文大家,一生著述颇多,尤以其寄给子弟的《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1872年3月20日),曾国藩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谥曰'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

19、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左宗棠少时应童子试得首名,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铭志联。道光十二年(1832)中举,此后屡试不第,转而钻研舆地兵法,深得当时许多名流显宦的赏识。林则徐非常器重左宗棠,认为'西定新疆',非左宗棠莫属。咸丰初年,左宗棠先后应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之邀,出佐湘幕,峥嵘渐显,朝野注目,时人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

咸丰十年(1860),左宗棠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招募'楚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重要力量。左宗棠是洋务派首领之一,曾创办福州船政局。光绪三年(1877),他率军消灭了俄国人支持的阿古柏叛乱政权,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新疆平定后,建议在新疆设省,并提出浚河渠、建城堡、清丈地亩和理正赋税等建议。在中俄伊犁交涉中,他主张'先之以谈判,继之以战争',并在新疆做了军事部署。后调任军机大臣、任两江总督。中法战争期间反对李鸿章妥协投降,主张抵抗,被任命督办福建军务。

20、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一号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东乡人,洋务派代表人物,淮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他率领淮军与曾国藩的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接着又镇压了捻军,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被誉为'中兴名臣'。因军功显赫,累迁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继曾国藩之后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

李鸿章在与列强的交往中意识到富国才能强兵,故积极推进官办、商办军工企业的发展。他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还建立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出洋。他办洋务的初始动机是办军工企业,造出枪炮、弹药、机器、舰船和水雷,主要用来对付捻军。

但由于直接改善了淮军的武器装备,使淮军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后期淮军实际上成了国防军。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击败,李鸿章受命赴日本春帆楼媾和,交涉期间遇刺负伤,最后订立《马关条约》,因此背上卖国罪名。他也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Aimoli1314(2015-06-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