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

家乡区县: 永年县

     永年县第二中学,始建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时为“广平府官立中学堂”,校址在当时的 “莲亭书院”。辛亥革命后更名为“直隶省立第十三中学”。再更名为“河北省立第十三中学”。1935年更名为“河北省立永年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一度停办。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学校恢复招生,在原广平府府衙内(现址)招初中生100名。1952年迁到广府西街(现为永年九中所在地),为“河北永年中学”。1956年开始招收高中生,更名为“永年城关中学”。1957年学校被确定为河北省重点中学。同年10月,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学校视察。1978年更名为“永年县第二中学”。1991年8月10日,初高中分开,初中部为永年县第九中学,高中部仍为第二中学。

    永年二中是中共永年县基层党组织的创建地、发源地。永年县第一个党小组、第一个党支部、第一任县委都诞生在永年十三中,永年县第一位共产党员也是在十三中加入了党组织。永年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县长、县大队长,都是十三中学生。十三中还为周边县培养了一大批革命中坚力量,以其星星之火,燃遍冀南大地,被称为“十三中火种”,永载史册。

   省级示范性高中验收

     2011年12月6日,河北省示范性高中验收团一行在邯郸市教育局正县级副局长赵小丁、普教处冯金锁处长、刘希国副处长的陪同下,对永年县第二中学省级示范性高中创建工作进行了认真、严密、细致、全面地检查验收。验收组成员首先观看了永年二中创建汇报专题片,听取了永年二中校长李林生关于创建工作的汇报,经过实地查看教学设施、档案资料,召开师生座谈会,验收组一致认为“永年二中在创建工作过程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较好地达到了省级示范性高中的标准”。

     验收组认为:1、永年县第二中学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永年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校区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基本到位,功能齐全,能满足教学需要,并为将来发展预留了空间。2、学校硬件配备标准高,功能完备,在现代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前瞻性。3、学校有一个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得到师生认可、县委县政府评价较高的领导班子;有一只“务实、敬业、和谐”的教师队伍;有一批视野开阔、积极向上、精神面貌好的学子。4、德育工作制度健全,落实到位、活动丰富、效果明显。5、文化底蕴深厚,传承与发展并驾齐驱。6、学校教育教学制度齐全,管理精细。7、教科研兴校意识强,强化校本研修,促进教师成长效果显著。8、新课改理念落实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了一定深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9、学校社团活动丰富,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实施多元评价,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验收组还对永年二中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希望永年二中能够及时总结归纳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办学模式,争取早日成为河北名校。

      永年县政府副县长杜君丽,永年县教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李一刚,教育局副局长杨占良全程陪同验收。

      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位于永年广府城府前街一号,是一所百年名校。始建于大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由清晖书院改建而成,建校初被命名为直隶广平府官立中学堂,民国后更名为直隶省立第十三中学,解放后更名为河北永年中学,1978年改为永年县第二中学,一直沿用至今。学校先后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教学质量较高。现在学校面积达百余亩,有健全的一系列教学设施: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实验楼,微机室,大型学生食堂,现代型塑胶操场等。在校生达5000余人。另外永年二中投资2亿元在永年县县城南10公里处杜刘固村兴建永年二中西校区,占地370亩,建成后可同时容纳上万名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永年二中的领导班子过硬,教师教学工作认真,教学环境良好,造就了全市闻名的“永年二中现象”,2004—2011年8年九状元(全县共十六个)。

小雨(2014-05-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