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1]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2] 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据中国乡村之声《乡土乡情》报道:传统的昌邑丝绸,与中国的家蚕绸不同,是用野生的柞蚕丝为原料织造的茧绸,因而有着“轻薄如纸,柔轻如绵,不褶不皱,活颤拂扬,离皮离汗,坚固耐穿”的特点。
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疃丝绸技艺传承人魏耀琳:“过去都是纯木手工打造的,完全靠手工,我们当地人叫它“笨机”,用这种机器织,要比现今的机器生产繁琐很多,正常人一天能织10米左右。和家蚕丝绸相比,柳疃柞丝绸不褪色、不掉色,保护皮肤。”
昌邑丝绸质量好,在全国都是闻名的。究其原因,就在于昌邑的地理环境为桑树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每到夏天,昌邑宋庄镇、卜庄镇、石埠镇等地的桑园里,到处都是一片片绿油油的桑树林,还不时传来蚕吃桑叶的“沙沙”声。卜庄镇白衣庙村村民张培昌种桑养蚕已经有17年了,说起自己养的这些桑树和蚕茧,这个憨厚的庄稼汉子神采飞扬。
张培昌:“我们这个地方种出的桑树品种好啊,长得也快,叶子也大,比它们别的品种能多长至少得20%的叶儿,你使它喂出的蚕,产茧也得高出20%。这不我们都把桑树当宝贝种啊。”
清朝末年,昌邑丝绸外销数量成倍增长,昌邑丝织业开始由柳疃向外辐射,以柳疃为核心的昌邑上百个村庄几乎“村村纺机响,户户织绸忙”。民国时期,柳疃镇就已经成为山东山茧绸的主要生产基地。而柳疃因为丝绸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与日俱增。在与外域的交往中,柳疃似乎成了家喻户晓的地名。一些当年背着丝绸下南洋闯荡的华侨后裔说,过去,在国外往家乡寄信,地址只写“中国柳疃”就能邮寄到家。
柳疃丝绸技艺传承人魏耀林:“如果说中国只有一种文化产品是影响了世界、影响了历史的,那就是丝绸,而昌邑据说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原点。”
然而,斗转星移,繁华落尽,传统的昌邑丝绸生产工艺也难逃被机械化、市场化洪流淹没的命运,渐渐衰落。2006年底,柳疃丝绸技艺成功申报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此来传承保护这一古老技艺。作为柳疃丝绸技艺第八代传承人,魏耀琳还设立了柳疃丝绸技艺传习所,希望通过教学,让更多的年轻人掌握传统技术。传习所配有扔梭木机、络机、摇穗机、牵机、刷机等全套生产设备,可进行传统手工柳疃丝绸从配丝到织造全过程的教学,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柳疃丝绸在这里重新焕发光彩。
魏耀林:“现在,昌邑丝绸已经不仅仅是种产品,它经过历史的积淀,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一种文化符号,我们决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辈上消失。”
如今,引进先进设备,创新生产工艺,是昌邑丝绸业者的突围之术。他们在继承传统昌邑丝绸文化及工艺的同时,又对传统工艺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产品种类花色越来越时尚、越来越多元化,赋予昌邑丝绸新的生命力。在昌邑现代化的丝绸生产车间里,清一色的电力织机,伴随着轰鸣的织机声,缓缓地织出质地柔滑的丝绸。看着这些质量上乘的丝绸,昌邑丝绸生产专家郭明伟拍着胸脯说,昌邑的丝绸,久负盛名,如今依然不负众望。
郭明伟:“苏州、杭州、四川等地也都有同样的产品,但是许多浙江、上海、青岛乃至国外的客商宁愿每米多花上一、两元钱,也要来我们这里订货,关键就是昌邑的丝绸品质好。”
目前,昌邑全市种植优质桑园2667公顷、年产优质蚕茧250万公斤,年产优质白厂丝400吨,年产丝绸达1200万米,逐步形成从种桑养蚕、缫丝到纺织、印染、服装加工一条龙的纺织丝绸产业格局。近年来,90%以上的昌邑丝绸都出口远销到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并与许多国际一线品牌建立了长期供货关系,为它们提供数万米丝绸,数百年传承的昌邑丝绸如凤凰涅槃,再次迈进国际化的殿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