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想,那场小小的缤纷如何寂寞地开在那些无人走过的野地里,千年,零落?而诗,却可以不朽,吟唱在少年成长的路上,在学者沉静的心里:“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我回想千年之前,诗人扣门而不得入,只看到杏花如此妖娆地探出头来,不由痴迷。
雨日,我们三三两两,走在诗人曾经踏过的草地,桃花两枝,斜斜地立在我们必经的路上,落花洒于树下的石上,淡淡的粉红色,而梨花,在不远处的草坡,开得冷清安静,应该想不到这样的雨天,居然有一群痴迷于文字的人会来寻觅诗人的故事。
这个村子的名字,好美,叫岩后。林茂竹翠,云坞之后,白墙黑瓦,三三两两的民居,这样的村庄容易被人遗忘,但因了诗,却可以名扬四方。他们最早是从《浦城县志》中看到的,诗人叶绍翁的年少时期就是在这里度过。于历史,于考证,我一窍不通,其实有什么呢,只要有这么一个地方,供热爱诗歌的人寻迹凭吊,在哪个村,有什么重要呢?因为历史很确定:叶绍翁,南宋中期人,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人,祖籍浦城。原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所以,我们今天看到因他而建的故园、故居、石林世家、靖逸亭、叶氏宗祠、洗笔池。我不知道一千多年前,诗人在西湖边上吟诗赋曲的时候,是不是会在低头的瞬间想念起这个少时居住过的地方,这里的静谧、远离尘嚣的意境是否让他格外留恋,不断回想?
在网上浏览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一组摄影图片,标题是《叶绍翁故里》,看来,叶氏是不寂寞的,千年以后,光影追随着他,文字追随着他,而他那些恬淡的诗歌,那些宁静的感受,令人迷醉。“竹光杯影里,人语水声中”、 “先生新卜宅,只许白云知”写的是田园, “织篱为界编红槿,排石成桥接断塍。野老生涯差省事,一间茅屋两池菱。”写的是田园,读着这样的诗,人的内心沉静,如若静对浩瀚夜空,深秋明月。
岩后,作为一个村庄,是多少幸运啊,与那么美的诗文相伴千年。而今日,我们走近她,看到她郁郁葱葱的竹林,浓厚色彩的杉树,绿意苍苍的树根,挂在墙上的蓑衣,在屋边磨刀的老人,怀抱幼儿的老妇,这个农家仍是质朴如初,令人感动如初。
我们去了村中的“石林世家”香火堂,“石林”是南宋爱国名相也是著名词人叶梦得的字。“石林世家”古朴典雅,目前可考的年代是重修于清末民初,但它究竟建于何年,则没有更多记载。香火堂已毁于一次大火,犹见半座堂屋,我们只看到一个画像和一座石碑,上书小楷《石林世家》由来。而那些烟火熏过的梁柱,似乎在诉说岁月变化的无奈,而终有一天,这些都将泯灭于岁月的沧桑中吗?
村委主任说:“我们要继续保护、弘扬叶绍翁文化,修建好石林世家,规划农家乐,以叶绍翁文化为平台,做好杉树岙区块的开发,将岩后村建成一个山美、水美、村美、人更美的美丽乡村。”
走进故园,诗人长须握卷的塑像立于我们面前,文友们姿态各异地合了张影。我们沿着修葺一新的亭子和长廊走着,在一个深水池塘边上看风景。在微暗的天光之下,远远拍摄那个亭子,竟然有些苍凉的古意,和着石上的落花、沟渠的水花,有着别样的韵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