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糕干又名茯苓糕干,产于天津武清区的杨村镇。看似包装简单、用料普通、其貌不扬的小食。但1930年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杨村糕干以其特有的味道征服白皮肤黄头发的老外们,荣获“佳禾”铜质奖章,成为中国最早打入国际市场的小食品。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茶话会上用杨村糕干招待柬埔寨贵宾,西哈努克亲王吃后赞不绝口,并高兴地接受了礼品——杨村糕干,表示她的夫人一定喜欢。杨村糕干以精米、绵白糖为主要原料,生产工艺细腻、考究。糕干松软适口,易消化,有健脾养胃的功效,经常食用,其功效不亚于中药茯苓,因此有着“茯苓糕干”的美称。特点:外观洁白,不粘牙、不掉面、绵软筋道、内味独特并且,可以有效帮助减肥
在明朝初年,浙江绍兴有一户姓杜的人家因生活逼迫搬迁到杨村谋生,在那开了一个糕干店,靠卖糕干为生。把米碾成面,和以白糖蒸成糕干,沿街叫卖。当地人品尝后也很喜欢,杜家制作的糕干独树一帜别具风格。买卖开始兴隆起来。并以家传手艺世代制卖糕干。后来糕干做为贡品入选皇宫,受到皇帝的称赞,杨村糕干的名气不胫而走,流传开来。清末民初,仅杜姓开设的糕干店就有万全堂、万胜堂、万金堂、万顺堂、万源堂多家。再加上外姓人经营的糕干店,最多时可达十几家。这些糕干畅销全国各地,远销海内外,人们统称杨村糕干。
“杨村糕干”是津门特产。曾被乾隆皇帝称赞为“妇孺盛品”。它还在“巴拿马赛会”上得过大奖,实在算是名气很大的食品了。
有趣的是“杨村糕干”与乾隆宠臣和珅还有不解之缘呢。据说和珅之父乃是一位花花太岁风流公子。他虽出身显贵名门,却极爱拈花惹草。有一次此公出游江南,途经杨村,在逢场作戏的庙堂进香时,看中了一个俊俏的小尼姑。有道是“千里姻缘一线牵”,二人一见钟情,
很快成就了好事。临别之际,这个公子哥儿给小尼姑留下翡翠镯和白绫作为信物后便匆匆而去。不久,小尼姑生下男婴。她因触犯庙规被师太轰出佛门。可想找重情公子,又谈何容易?茫茫云天,何处为家?她既感前途茫然,又觉万般羞愧,可怜的小尼姑用白绫写上孩儿生辰和父名之后置于大道一旁,自己却投河自尽了。
且说附近有一位老和尚,偶尔闻听婴啼,寻见弃儿,好心地捡回庙里。他每天外出买回“杨村糕干”喂养,男婴居然保住了一条生命。孩子靠吃“杨村糕干”长大了。十岁时,老和尚领他进京,手拿白绫和翡翠镯,找到了王侯之家。王爷高兴地收下孩子,取名和,并重谢了老和尚。按说,无人不乐富贵。可是和偏偏不喜山珍海味,只闹着要吃“杨村糕干”。王爷只好派人专程去买。这孩子虽是靠吃“杨村糕干”成人,却聪颖非凡,学识广博。后来和珅做官,成了乾隆皇帝身边的亲信重臣。乾隆下江南时,和随行,又路过杨村。和特进“杨村糕干”请圣上品尝。乾隆吃后大加赞赏,亲笔留下“妇孺盛品”的御墨手迹。此后,历代文人雅士风闻,趋附争相品尝,小吃竟成为名点并且留传至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