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来社区移民新村的致富之路

眼下,正是芒果飘香、荔枝成熟的好时节,在元江县曼来镇曼来社区箐门口、石脚地、马鹿洞、桥边4个村民小组,村民走出家门就可摘到新鲜的荔枝、桃李、芒果。果树环绕的村庄,山绿、果香、人勤、家富,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曼来社区箐门口、石脚地、马鹿洞、桥边4个村民小组,是我市移民新村建设的典型之一。4个村民小组是上世纪80年代元江县建设磨房河水库和街子河水库时从库区搬迁来的,以前村民以种植玉米、甘蔗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400元。2003年,曼来社区利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种荔枝、芒果、龙眼为主的热带水果,并将水果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余亩,成了远近闻名的水果村,2005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650元。2006年,国家出台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当地又抢抓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移民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四年半的时间,农户收入进一步增长,2010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995元,2014年达到了1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跳跃式增长。
如今,村民生活富裕了,大家都建起了新房。走进村庄,绿色的果林中掩映着漂亮的小楼,宽敞的水泥路通至每家每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广场上还建起了健身设施,村民们自豪地在墙上写道:“果树丛中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
以前,农村房屋建设无序、杂乱无章,民房陈旧破烂,人居环境较差,村中无休闲娱乐场所,村民生活条件并不好。为改变移民安置区贫穷落后面貌,元江县提出“产业富民”和“产业先行”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立框架、打基础、抓配套、重管理、建特色”的工作思路,依托热区资源优势,精心规划,精选产业,确立了以芒果、荔枝、龙眼、桃李等高效经济林果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扶持模式,引导群众转变发展方式,逐步形成了重点产业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以产业的大发展来破解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难题。
2012年,元江县又将箐门口、石脚地、马鹿洞、桥边4个移民小组作为试点发放移民贴息贷款,为广大移民群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扶持壮大热带水果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村民富裕后,为改善村庄环境,元江县又结合全省开展的创建“美丽家园、小康库区”这一契机,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民居建设特色化、村庄绿化、道路净化、庭院美化”及移民新村建设“九有”“九无”标准,启动了箐门口、石脚地、马鹿洞、桥边4个移民小组新村建设,全面开展了以“四拆一清三建一购”为重点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四拆”即拆猪圈,建养殖小区,实现人畜分离;拆鸡圈,实现林下养殖;拆旱厕,建生态公厕;拆杂物间,建简易生产用房。“一清”即清理乱堆乱放柴垛。“三建”即建特色民居、建小花台、建垃圾池。“一购”即购置垃圾桶。经过3年的建设,移民新村村容村貌彻底改观,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2014年,箐门口、石脚地、马鹿洞、桥边4个移民示范村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村,2015年石脚地被命名为国家级文明村。
在国家帮扶与村民自力更生的共同努力下,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生态村、示范村、和谐村。5月29日,全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现场会在元江召开,来自全省12个州市的移民局负责人到4个移民小组进行了参观,并一致称赞移民新村建设得好,当地用小资金撬动大产业,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是个好模式。
如今,曼来社区的水果产业已初具规模,他们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到北京等地跑市场,并在网上进行销售,打造自己的水果品牌,但当地群众却不满足于现状。箐门口村民小组组长李燕玲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外出打工,现在自己的活都做不完,还要到外地请工。现在几家村民已经开起了农家乐,下一步还要发展乡村旅游,努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希望生活越过越好。

leeyanyan(2015-06-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