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二蒋+祖根在淮滨

家乡区县: 淮滨县

在中华姓氏中,蒋姓来源比较纯正,有 “天下无二蒋”的说法。

  据《元和姓纂》记载:“周公第三子伯龄封蒋,子孙氏焉,国在汝南期思县。”周公姬旦的第三子伯龄被封于蒋地,建立蒋国,成为蒋姓的得姓始祖,而蒋国的故都便在今天信阳市淮滨县期思镇。

  寻根

  蒋国故都—千年古镇期思

  期思镇位于信阳市淮滨县城南15公里处,每年4月,春光正好时,这里都会举行中华蒋氏拜祖大典,而这,也是这个小镇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

  数百名来自海内外的蒋氏后裔聚在一起,让这个原本安静的小镇变得异常热闹。

  期思,这个位于大别山之麓、淮河之滨的小镇,已经拥有3000多年的历史。

  3000多年前,在周王朝初期实行的贵族大分封中,周公姬旦的第三子伯龄被封于该地,建立蒋国,周王朝“寄望”蒋国镇守南疆,安抚淮夷,故名曰“期思城”。

  听淮滨中华蒋氏祖根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尤新峰说,如今的期思镇便是周王朝蒋国都城所在地。

  期思是西周蒋国故址,历史文献上也有明确记载,据《左传》杜预注指出 “蒋在弋阳期思县”, 《水经注·淮水篇》载 “( 淮水 ),又东北,过期思县北,县故蒋国,周公之后”。

  《元和姓纂》记载:“周公第三子伯龄封蒋,子孙氏焉,国在汝南期思县。”明确指出了蒋姓源于蒋国封地。

  公元前617年,蒋国被楚国所灭,蒋国子民为表达对故国的怀念之情,遂以蒋为姓。

  故城

  历经沧海桑田 轮廓仍清晰可见

  进入期思镇,入口处的两堵古城墙很是显眼,站在城墙上远眺,整个古城的遗址进入眼帘。

  蒋国古城墙横跨谷王路,立在期思镇入口处。“这是仿古城墙建设,总长23米,寓意古蒋国在此存续23代。”尤新峰告诉河南商报记者,虽然历经沧海桑田、世事变迁,蒋国故城的轮廓依然清晰可见。

  这个古城址坐落在三面环水的冈地上,呈长方形,古城墙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约500米,墙基宽32米,东南有烽火台一座,残高七八米,其他墙段残高1到3米不等。

  如今蒋国故城南部护城河尚存,北面台地与城内地面一样高,已无城墙痕迹。

  小小期思镇 曾是大都会

  与古代蒋国都城相比,如今的期思小镇,只占据了古城的西北一隅,面积要小得多。

  根据历史文献,蒋国,位于白露河、淮河之间,地势相对低洼。

  历史记载,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yúlóu)之野”,不是决白露河、淮河之水,去灌溉南面上部的“雩娄之野”,而是在期思县境上部高处决开河岸,引水灌溉雩娄山区下面的平原。

  由此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期思南至大别山北,可谓淮西南部的一大都会。

  1982年,淮滨县人民政府在期思镇专门立碑“西周蒋国故城”;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淮滨县人民政府联合立碑“蒋国故城遗址”,作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4月,由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认定淮滨为中华蒋姓祖根地。

  说说“蒋”字

  蒋最初指一种植物

  许慎《说文解字》说:“蒋也,从蒋,将声。苽,一名将,从草,瓜声。”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蒋”的释义是:“蒋,古书上说的是一种菰(g)类植物。古同奖,勉励。(形声。从艸,将声。本义:植物名。即茭白,茭白—菰的嫩茎经某种病菌寄生后膨大,可做蔬菜。)”

  “苽”就是“菰”,也就是说,这种植物有三个名字:“蒋、苽、菰。”

  在资料介绍中,这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有水的地方,有白色地下茎,开紫红色花,结的果实细长如针,外褐内白,称为“菰米”。

  唐代诗人李白的《新林浦阻风寄友人》中有“海月破圆景,菰蒋生绿池”的诗句,而据文献记载,古代的“六谷”就列入了“菰”。

  有这样一种说法,古代某个地方盛产“蒋”(“菰”),或是这种植物的原产地,人们便将此地称之为“蒋”。再后来,周王朝将周公的第三子伯龄分封到蒋地,建立了蒋国。

  明日看点

  西周初期,周成王即位后,由于年幼,周公旦辅政,在大分封的过程中,周公旦第三子伯龄被封于蒋地,称蒋伯。

  蒋国被楚国所灭后,伯龄的子孙便以原国名命姓,称蒋姓,蒋伯龄便是蒋姓族人的得姓始祖,那么蒋姓族人是如何寻找到 “祖根地”的?蒋国始封地真的在期思吗?

梦晨思妤(2014-05-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