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乾县灵源寺是大唐贞观年间敕建的著名古刹。在唐代该寺曾供奉过佛舍利,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名寺。灵源寺是古硝河滩“七塔八寺”中东来第一寺,在漫长的岁月中,几度辉煌,名播寰宇,曾有大唐、大明朝的几位皇帝亲莅该寺,参禅拜佛,特别是经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第四次重建后,规模宏大,殿宇轩昂,僧侣众多,香火旺盛!惜乎解放后因种种原因,古刹毁于一旦,同时在传播佛教文化和保护珍贵佛教文物诸方面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现而今,国强民富,百业俱兴,重修灵源寺的呼声日益高涨,重修的事项已成为社会贤达日益关注的热门话题,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现分下面几点详述灵源寺重新修建的问题。乾县灵源寺渊源浅考
(一)寺出有名,大唐敕建。灵源寺在乾县尹家村北、灵源村穆家东南,座南向北,背依南塬,面朝硝河古道。“灵源寺在东乡尹家庄北,上依高原,旧有泉,今竭矣!”(《乾县新志》,第三册,卷九古迹志,庙寺。范紫东主编,林森题);“灵源寺在该镇穆家(村)东南侧,上依高原,旧有泉,寺依泉而得名。”(《陕西省乾县地名志》,乾县地名工作办公室编,1984年12月出版,第40页)。现存于该寺内的一块古代残碑,有可辨识的文字为“南维古名刹也乃自唐贞观间敕建为香火院”。
(二)停柩传说,古道犹存。据村中耆老们口头传说更名的原因是停放过安葬于乾陵的则天皇后或永泰公主的灵柩。据唐文化史研究专家据新旧《唐书》以推断,是成立的。另外,由大唐长安往西北方向经咸阳后的第一个大驿站当是马嵬驿。处于灵源寺西边不远处的强(乾县灵源强家)马(兴平市马嵬镇)路,经唐代考古专家实地考证就是唐代通往西北古丝绸之路的一个小分支。故古道又为停放灵柩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便利交通条件。
(三)神宗参禅,牌匾为证。据该村的穆颜俊老人讲,明代万历皇帝(即明神宗朱翊钧)曾驾临灵源寺,寺内原存有一块铜制的牌匾,其上铭文曰:“明万历皇帝进庙一参。”(据文博专家考证:此牌匾可能系乾州或陕西的地方官员,为纪念万历皇帝到此一游而作留念所用)。
(四)四次重修,影响深远。清光绪二十二年,由村民尹宪章在新疆募化白银600两,由文足言、穆生义、童均等六位耆宿任会长,负责重修宝刹。经二十五堡村民代表议定于正月十六为佛祖开光。并定为每年的正月十六为该寺的庙会之日,传至现今。解放前,每逢庙会定有武功、兴平、永寿、礼泉等地的善男信女云集与此,迎福纳祥,沐浴佛光,同时亦有社火、木偶戏助兴。
(五)寺广殿多,规模宏大。灵源寺寺院占地9亩,围绕寺院的25亩耕地属于庙产。重修后的古刹规模壮观,前后大殿三座,小庙三座,配有东西廊房、钟亭等建筑物,山门、斋堂、寮舍、僧房俱全。关帝庙是三间四椽;五佛殿是七间四椽;三佛殿是三间三椽;玉皇大帝庙是一间两椽;药王庙一间两椽;娘娘婆庙是一间两椽。五佛殿和三佛殿的东西两厢由四间廊房连接。在西廊房的西侧是钟亭。
灵源寺在“文革”中损失的珍贵文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