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兴建的阳江城南恩路,饱经大半个世纪的沧桑,而今仍然是阳江历史文化聚焦和商贸繁荣的彰显之地——光 叔
◎ 南恩路的由来
民国19年(1930年)初,阳江城楼、城墙被拆除。拆下的泥土、砖石用于铺建新马路和砌建沟渠涵洞。仅仅几年时间,阳江城内的交通窘境得以改善,出现了马路纵横的局面。
阳江在唐、宋、元代曾分别称恩州、南恩州、南恩路总管府等,因南恩州治设在鼍城正街,故此街取名南恩路。南恩路从老城的东门至到西门,全长1067米,宽8.5米,是横贯城内的一条主干道。
当年开辟马路时,阳江官员向马路两旁商铺、民居划井丈放,收缴马路建设费,以补足筑路资金。各店缴纳价银数目,视马路地段兴盛程度而异。由于当时水路交通条件胜于陆路,故南恩路西门街至漠阳江码头一段为甲等,每井价银60元;东门街一段为丁等,每井价银20元。
南恩路建成后进行“洋式店面”装修,马路两边骑楼结合本地民居习俗和南方多雨天气特点,一幢挨一幢而建,整条街就形成了一条长廊,利于居家出行和商贸活动的开展。
阳江老城的“九街十二巷”中,就有卜巷街、横石街、书院街、永福街、锦绣街、榕树巷、牛角巷、攀桂巷、瓮垌巷、甜酒巷、吴屋巷、丁屋巷等连接上了南恩路。南恩路落成时,民众舞醒狮放鞭炮热烈祝贺。
1953年南恩路改为三合土路,1957年改建成水泥路,近年又铺设大理石路面。这条马路建成至今已80多年了,阳江城“正街”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