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城以前三处阅报栏,如今只有南恩路县文化馆阅报室原址(电影城左侧小楼)还在,其他两处己面目全非。 刘再扬 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物质仍然匮缺,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大家的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还是看电影、听收音机,偶尔看几场大戏。这些都需要花钱。那时个人订报纸看的很少,因此,不花钱的阅报栏便很受人们的欢迎。阅报栏虽然很简单,但它留给我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却是美丽的。阳江城起码有三个地方的阅报栏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阳江城两大文化景观:
南恩路县文化馆阅览室和太傅路邮电所阅报栏
为了让市民获取信息,了解国家大事,当年在阳江城南恩路人民电影院旁的阳江县文化馆(现在已成了商场)设有报刊阅览室;而在太傅路唯一的一间邮电所门口,也设有阅报栏。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这两处每天都会展出新到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南方日报》、《文汇报》等报纸,免费向社会开放,吸引了大家争相前往阅读。
在县文化馆报刊阅览室,那里节假日都没有关门,工作人员每天8时准时开门,准时更换新的报纸,阅报的人还有椅子坐,环境要比太傅路邮电所门口的阅报栏好得多。因此,每到节假日,我都会到县文化馆报刊阅览室去看报。在那里,我发现看报的人数虽然很多,却很安静,只听到“沙、沙”的翻阅报纸声。
我记得我通常都是阅览室里最小的读者。我还发现,有一名四十多岁,脸和手都是古铜色的农民模样的汉子,背着顶草帽,身上挎着个挂包,每一次都会准时到阅览室去看报。我还记得他一坐下来看报时,便从挂包里取出一个本子和笔,一边看一边在不断地记录着。有一次,有张报纸的内容吸引了很多人坐着站着一起阅读,而这位农民模样的汉子手握本子和笔,站在一旁,踮起脚,看一段,记一段……那情那景,当时如果有相机记录下来,兴许也能获个什么摄影奖。
每次经过太傅路邮局门口的报栏,我发现,那个并不长的报栏也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而读。除了喜欢报纸的新闻外,报纸里面开设的文学版面也让自幼喜爱文学的我如鱼得水。那时的上海《文汇报》,每日虽然只有四个版,但他们还是辟出园地,定期刊出一些上海大学生中学生的优秀习作。有好长一段时间,那些读起来十分精彩的文章,让我受益非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