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年华谁老去?那些历史中的注脚,那些旧时生活的精彩,随着农耕文明的衰落,以及现代化传播手段和文化载体的多样化,有些逐渐失去依存的土壤,有些以某种形式流传下去,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传承,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文化基因,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活化石。今日起,本报陆续推出《阳江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报道,希望尽绵薄之力,给非遗传人带来些微的光亮,并与这些“提灯传薪”者共同前行,唤起更多人的文化自觉。首篇推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江漆器髹饰技艺》。
范俊
历史:阳江漆器曾经驰名中外
在市区望瞭岭下、万福路旁的一间50多平方米的“漆墨苑”内,摆满了阳江漆艺传承人、被称“金鱼积”的陈奇积及其弟子的作品。令他引以为豪的,不是里面摆放的一件件金碧辉煌、活灵活现的金鱼漆画,而是角落里一个仅有红黑两色的传统漆皮箱。那是他今年花了两个多月创作的。
“有人想花几万块钱买这个漆皮箱,我不卖。”陈奇积说。
“金鱼积”51年前与漆器结缘,画了30多年漆画。他说,靠着皮胎漆器髹饰技艺,阳江漆器与北京漆器、扬州漆器、福建漆器、四川漆器齐名,如今自己要沉下心来,把这门几近消失的技艺传承下去。
陈奇积
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朱漆木碗屈指算来,漆器已经伴随中国人走过7000多年的历史。阳江明末清初开始生产漆器,至今也已有300多年历史。
“阳江漆器可以说是从生活中走来,适应生活的需要而形成。一开始以实用为目的,后来才赋予了它审美的功能。”陈奇积一边为漆画调色,一边向记者讲解。
当初,阳江生产漆皮箱、漆皮枕,髹以红、黑两色漆,继而生产皮雕漆盒等。漆皮箱以其特有的防潮防蛀功能,且美观大方,成为贮器首选。《阳江县志》载,晚清时,阳江县的漆皮箱、漆皮枕已驰名中外。当时,县城西门街(现南恩路西段)有漆器店20多户,出现了“老义和”、“广泰成”等著名漆器店。
明清时期,阳江漆器已成为普通家庭的必备品,漆皮箱、漆皮枕头、漆花木屐、漆妆梳妆台、漆器暖水壶是当时嫁妆的五大件。清代诗人谭松年作《阳江竹枝词•漆皮箱》:“赠君珍重载衣裳,定造成双黑漆箱。从此黑头人不老,相投胶漆两情长。”来表达人们赋予阳江漆器的美好祝愿。
最盛时,阳江漆器从业人员达到400多人,月产数万漆器。那是在1958年阳江县地方国营漆器工艺厂成立之后,陈奇积也是其中的一员。1962年,他从湛江地区艺校美术专业毕业,分配到阳江国营漆器工艺厂的设计组,负责漆器产品造型和装饰。
漆器厂成立之后,阳江漆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新高峰。当时漆器厂集中了阳江企业包括傅乃彬等在内的精英,漆器厂的产品在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大放异彩。1962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田汉参观阳江漆器后,赋诗赞美:“静女心如发,名师手有神。阳江朱漆好,留得岭南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