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墓,于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建,位于茂陵东约1公里处,即今兴平市南位镇道常村西北,墓为山形。《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冢象祁连山”。当地人俗称“石岭子”。
霍去病墓底部南北长101.5米,南宽56.70米,北宽58.40米,高18.38米,占地面积5841.33平方米,封土62961.24立方米。墓冢上下,墓地周围,乱石嶙峋,苍松翠柏,荫蔽墓身。墓南东西两角,各有回栏曲经,通向墓顶。
霍去病墓南立石碑一通,题铭:“汉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霍公去病墓”。上款为“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毕沅书”。下款为“大清乾隆岁次丙申孟秋,知兴平县事顾声雷立石”。碑前标志一座,题铭中为“霍去病墓”。上款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款为“时代:西汉”。“国务院总编号:第166号”。“分类号:第5号”。“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62年12月9日”。[1]
18岁领兵作战,曾先后 6次出兵塞外,获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元狩六年 (前117年)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型墓冢,状如祁连山。封土上堆放着巨石,墓前置石人、石兽等。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马踏匈奴”为墓前石刻的主像,长 1.9 米,高 1.68米,为花岗伟晶石雕凿而成,石马昂首站立,尾长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长须仰面跼蹙挣扎的匈奴人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这组石刻都是将一块整石运用圆雕、浮雕和线刻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选择和雕刻手法与形体配合,有的注重形态,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备。猛兽则表现凶猛,马则表现跃起注视前方,牛、象则表现温顺,神态各异。从铭文刻石推断,这批石刻当是少府左司空监造的。
墓前列置石人、石马、石象、石虎等石刻,对以后中国历代陵墓石刻有深远影响,一直为汉以后历代陵墓石刻艺术所继承。霍去病墓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明嘉靖年间因地震有的倒置,有的被淹埋。1949年以前原置于墓前的有9件,1957年新发现7件。1956年在霍去病墓前设置茂陵文物保管所,1957年把露天石雕移置在墓前新建的两廊内。1979年茂陵文物管理所晋升为茂陵博物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