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七巧舞》

家乡区县: 渭南市临渭区

七夕那天,一大早。村里的男人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他们塔鹊桥建巧台。女人们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女儿们要尽情梳妆打扮,用天井河水沐浴、洗头发,然后换上绸裙袄、旗袍,头上梳发髻,戴上白兰、素馨等花饰;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经过这番打扮,妇女们一个个如同仙子下凡。在搭好的鹊桥边上,练习七巧舞;或自娱自乐,吟诗作对,行令猜谜,唱巧曲,秦腔等。拜神献果,到了晚上,全村老少,齐聚巧台下,拜神献果。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等,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七巧时边唱边献。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七巧方式,彩女常以五人一组,陈以瓜果酒炙,以祀牛女,锣鼓作威,然后,七巧女登上巧台,以五彩丝线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妇女七巧,将穿好的丝线的针投于水,借蜡光以验工拙,徐视水底烛光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月光下在巧台两侧摆几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红枣、花生、桂圆、瓜子、榛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沐浴停当,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不但要供瓜果;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 跳“七巧舞”吃巧果,跳“七巧舞”场面宏大、热烈,有跳舞、有歌唱、有伴奏、有诱导、有服务,他们配合默契,曲调独特。唱词如“七巧、七巧、 呼儿咳 七姑娘下凡来 。 尺子剪子都拿来,尺子量, 剪子扩, 娃的毛个长一托。 走一走,摇一摇,娃的心灵手又巧。”等内容十分丰富。吸引着十里八村的人前去观看。比唱大戏还要热闹。欢庆至半夜十二点钟,为织女下凡之吉时,此时所有的灯彩、香烛都点燃,五光十色,一片辉煌;姑娘们兴高采烈,穿针引线,刺绣,剪纸等比赛,喜迎七姐,到处欢声鼎沸,最后欢宴一番,这才散去。

由于很多老艺人相继去世,幸存者年迈多病,大部分道具以丢失损害。这一民间文化艺术面临危机,几乎失传。

张文娟(2015-06-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