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丰南区之历史人物钩沉续一

家乡区县: 唐山市丰南区

  

董榕


      字岩恒,黄各庄镇董各庄村人。生于清康熙年间,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取得拔贡资格,赴京参加廷试,名列第一。从此走上任途,历任济源、新野县令,郑州、许州、直隶州知州,浙江金华、江西南昌、九江知府,吉安、赣宁兵备道等职。
      董榕居官体恤百性的疾苦。任职16年中,曾屡散家资,救灾抚恤。担任新野县令时,淫雨成灾,民众缺食。董榕卖掉家产,捐资施粥数月,后又亲自到夏邑察水患,办理救灾事宜,对百姓实施赈济。为堵塞赈济中的漏洞,他逐户计算人口,按月分给粮食。董榕恐有不足,又把自己俸银拿出来购买粮食,救济灾民。
      董榕在改革旧的习俗上,很有建树。他反对重男轻女,对当时江浙一代的溺女婴等陋习,严令禁止。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董榕任浙江金华知府后,见当地重男轻女等陋习严重,规定生女孩者奖粮三石。不仅如此,还为改革旧俗制造舆论,在吉安道任职时,写了一本《广生录》读物,发布禁止“薄俗事八条”,宣传反对重男轻女,并建立“莠民册”,对溺女婴的人列入此册以示惩戒。
董榕还注意公益事业的建设。在赣宁道任职期间,见所属上游县几十个村庄常被洪水冲没,他领导当地官员,采取开河引水入江的疏导方法,防止了水患。这一义举,清人袁子才在他所著的《新齐谐集》一书中,有很详细的介绍。
      董榕尤其注重文化教育事业。在九江任知府时,自己捐献资财,修建了一座“濂溪书院”,招生入学。他本人也著书立说,一生著作很多。计有《周子全书》、《芝龛记》、《庚洋集》、《浭阳诗集》、《繁露楼诗》等书。其中《芝龛记》是董榕写的传奇,叙述明代女将秦良玉、沈云英抗击外敌,立功受奖的故事。近代著名的民主主义女革命家秋瑾对此书评价很高,并题了这样的诗句:“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蛾眉,吾侪得此添生色,如信英雄亦有雌。”

李善继
(1873-1942)

      丰南镇艾坨村人,绰号“钊子李”,因创造加工猪鬃工具----“钊子”而扬名。
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河头、胥各庄一带猪鬃业兴起,以王禾庄赵新为首开办了一批猪鬃加工场,俗称猪毛场。其加工程序,先梳理鬃毛,使绒毛与鬃分离,称“通猪毛”,后再梳理猪鬃,使其根稍一致,按不同长度,以英制计,分成2至6时等不同规格,称“择猪鬃”。李善继通过经常去猪毛场观察其加工过程,制出一种梳理猪毛鬃的梳子,但因木齿强度不够,极易折断,他又参照农用钉耙结构,反复琢磨,加以改进,取名钊子。投入使用后,得到生产使用者称赞。但惟因造价昂贵,销路不大,李善继并未因此灰心,为制成物美价廉的钊子,继续对钊齿用料及制造进行摸索改进,不惜半生精力,终于试制成功。
      男女工钊子各分三种型号,用“李李”二字为标记,自制印油(生猪油掺黑烟子捣碎)于产品上盖戳,以示艾坨李氏钊子后继有人,源远流长,生意兴隆。
因旧时猪鬃加工工具均由工人自备,且猪鬃工厂卫生条件极差,职业病严重,参加生产者多为无地少地农民,以工资糊口尚感不足,更无力多支付工具费用。李善继为用户着想,教育儿子在下料、打锺等方面均按规定标准操作。即使钊子畅销,也绝不偷工减料,因而使李氏钊子名声大振,遍及冀东地区,用户慕名者接踵而至。
李善继69岁而终。

李廷楠
(1821--?)

        字珠轩,柳树瞿阝镇柳树瞿阝村人。生于清道光初年(公元1821年),卒年不祥。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冬,他去保定府省亲,遇一难民卖亲生女儿,女儿哭涕不肯离去,惨不忍赌。李廷楠便将自己的衣物曲当了一千铜钱,给予难民。难民痛哭流涕,连连叩头说:“救命之恩,来世当牛作马也得相报,请问恩人大名”。他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终未相告。
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李廷楠中秀才,次年中举,后又中进士,任云南户部司主事。清咸丰间提升户部员外郎,监督宝泉局。当时社会上盛行私铸铜钱的风气,清政府严厉查禁。时有铸工7人,用当五十钱的私铸铜钱改铸家具器皿,因此被官府捕获,按销毁制钱罪判刑。虽属冤案却无人为之开脱。李廷楠挺身而出,找官府慷慨陈词:“他们销毁的是私铸铜钱,何罪之有?”因此7人免罪。
有天津某人,假称开垦欲霸占沿海大片土地,从中牟取暴利,并以重金贿赂李廷楠,他以严词拒绝。

孙温
(1819--?)

      字润斋,号浭阳居士,斋号白云山馆,沁香吟馆。大新庄镇薄港村人。清末冀东名画家,据民国丁巳年(公元1917年)重修的《孙氏家谱》记载,孙温是孙氏第十三世孙。
他的著名画作是与其侄孙允谟历经36年(公元1867年-公元1903年)创作的《全本红楼梦》,现为国家一级文物。画作共有24册,其中一册10开是空白页,其余每册各有画页10开,总计230开。画册为绢本,画面纵43.3厘米,横76.5厘米,每册以米黄色洒金绢色木板作封画。1959年7月,现册由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拨交旅顺博物馆收藏至今。2004年9月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引起轰动,国内外书画界、“红学界”予以极高评价。
画册表现了120回《红楼梦》的主要故事情节,其中1至80回和103至112回为孙温所画,共161开。孙温擅长人物、山水、花卉和楼台亭阁,兼攻书法。在绘画风格上既保持了传统的绘法,又兼及西洋绘画的技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他笔下的红楼人物,形神兼备,楚楚动人,尤其是面部表现,细腻传神,近似“写真”。为追求特殊效果,他还采用了泥金、勾描和施加沥粉的技法,在用色上注重质量,虽然画作距今百余年,但色彩依然鲜亮,保持着润泽明丽的效果。
画中第23册首开上墨笔直行楷书“七十三老人润斋孙温”,并有“光绪辛卯”(公元1891年)的藏章,由此逆推73年(虚岁)孙温大约生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至少活了73虚岁,卒于何年,囿于资料短缺,现在不能确定。

孙允谟
(1853?--1937?)


      字鹭波,号小州,印章又称“允莫”、“小洲”、“允”、“谟”等,大新庄镇薄港村人。清末民国前期冀东著名画家。
     据民国丁巳年(公元1917年)重修《孙氏家谱》记载,孙允谟是孙氏第14世孙。曾任北洋银元局司员,保举八品。
     孙允谟年轻时在滦县李梦松家教过书,也作壁画,画“红楼”人物。后来在本县小集“同义号”边教书边作画,还曾在乐亭、天津等地常住并作画,画的大多是任女、山水,外人求画时价银元4块。现年83岁的孙氏第16世孙孙志朋曾收藏过由父辈传下来的他的画,一个横幅,一个四扇(四条屏),“文革”破四旧时上交,后失落了。孙氏第18世孙孙怀臣家现藏有他在民国乙丑年(公元1925年)画的《溪山新雨》一幅。
     他的著名画作是与其伯父孙温共同创作的《全本红楼梦》,其中他画了小说《红楼梦》81至102回和113至120回的故事情节,共69开。他的绘画技法与孙温明显不同。孙温笔法工细,人物画面俊俏,色彩春意融融充满生机。孙允谟笔法则稍粗简,人物比例增大,着色亦偏重赫黄。
孙允谟的生卒年,据孙氏第17世孙孙相和介绍,他的爷爷与孙允谟同岁,2005年应为153虚岁,据此,孙允谟生于公元1853年,卒于民国二十六至二十八年,即公元1937年至公元1939年间。

王廷弼
(1836-1900)


       字辅臣,丰南镇胥各庄人。他铭记父亲务继其志,兴办义学的遗嘱,先从经商开始,后果然致富,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开始兴办义学,廷弼请清庄湖有名秀才董桂新主持办理义学,定名为“王氏义塾”,位于今胥各庄七街村民委员会处,占地8.1亩,建房4层,每层9间,共36间,四周墙垣围绕。王廷弼办学宗旨是“有教无类”,贫富学童均收,不取学费。家境困难和路远的学童,义塾供膳食。义塾内分为“三正”:一为宗正,为刚入学的幼童进行启蒙教育;一为经正, 主要教诗文;一为心正,教八股文写法,以备科举考试。三个义塾班均聘请名师任教。王氏义学每年花费白银六百两。王廷弼惟恐将来家道衰落,义塾停废,遂于光绪九年(1883)决定以六千两银子作为义塾的永久经营,按年呈交,每年拿出一千两存入商号,利率10%,交足6000两可得利600两。
      来王氏义学就读者除胥各庄附近外,尚有丰润、唐山等地学童。义学培养了不少人才,有县长3人,考取秀才者21人,大学生9人。
      知县牛昶旭将王廷弼办义学之举上报朝廷,朝廷送以匾额表彰其绩。

踏雪寻梅(2015-06-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