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旗善宝营子城址(上)

家乡区县: 内蒙古奈曼旗

奈曼旗善宝营子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三一(善宝营子)村东南面500米处,北距燕长城址有六十余里。古城四周为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带,牤牛河在古城西南自西北向东南流过。1973——1974年、1972——1973年,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和吉林大学历史系发掘了沙巴营子(善宝营子),总发掘面积近五千平方米。出土两千余件燕、秦、汉历史遗物。尤其在城内主要建筑址中,出土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文字的陶量等珍贵的文物。沙巴营子古城亦是善宝营子古城。
古城近方形,四角正处东、西、南、北方位线上。现存东北、东南、西北三面墙垣,西南墙垣被牤牛河水荡别殆尽。所剩三面墙残高四米左右。墙系夯土版筑,细密坚实,周长总计一千三百五十米。东南垣南段有一豁口,宽三米五十公分,有路土厚四十公分,应为门址。东北和西北二墙无门,西南垣有无门址今已不好辨认。东北垣有二望楼址,北望楼址已发掘,是木结构的两层建筑,底层为粮仓,上层为瞭望设施。
城内布局井然,北部居中有一高台建筑址,刻有秦始皇廿六年诏书文字的陶量,即在此处出土。从遗址所处位置和规模形制,以及发现珍贵的陶量来看,此高台遗址当为该城的重要建筑址,可能是官署所在。在该遗址的西南部位,经钻探和发掘证明是手工业作坊区,东、南两面是一般的住宅区。在主要高台建筑址的北面没发现居住址,遗物也少见。从城的形制及遗存建筑饰件大小看,可以推想出城内建筑规模还是比较壮观的。
根据发掘所揭示出的地层堆积和出土文物来看,知道古城最初建于战国时代的燕国,秦和西汉继续延用。古城没见东汉时代任何遗物,因此说,该城在东汉时已废弃。货币类:有布币、刀币、明四、一化四种。布币皆为平首方肩平足,有襄平、平阴两种;刀币有弧背和析背明刀两种。在沙巴营子古城刀币两种形制同时共出,说明是同时流行的货币。明四和一化囿钱出在战国文化层的上部,在战国文化层的下部一枚不见。在沙巴营子古城的秦至西汉化,前期文化层内出土五件陶量。其中三件已修补成器,这三件量器,就其体积的容量恰好相当于秦商鞍方升的十倍,故可认定为秦斗。三件秦斗,一件在口沿上篆刻“泰禾”二字,另二件在口沿上有戳印“木”字,亦为篆书。尚木修复的两件量器,一件为秦斗,另件只存腹部和底部,‘比秦斗大,而且在腹壁上刻有秦始皇廿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铭文,尚存“团六年,图帝并兼有天下诸侯,黔首大因……”等字,是难得的珍贵文物。
建筑用的瓦类,有板瓦和筒瓦,纹饰多为绳纹。瓦当有卷云纹、柳叶纹半瓦当和圆瓦当。 铁器生产工具有铲、番、掐刀、镰、梯形锄、攫、锌等。铲为空首方肩;攫作扁体长方背有长方形参;掐刀作半圆形,体薄,上有二穿孔,刃部平直;镰与战国镰相似;梯形锄背窄刃宽,上部有圆孔;镬铸与战国形制相似,只是体形略小。兵器类这时的铜锹多为铁铤,均为三叶或三棱体。同时出现了铁镞,镞身作三棱锥体与三棱铜镞形制相同。此外还出有一件铜矛,个体较小,矛身扁平,微有凸棱。货币有秦半两、吕后半两、文帝半两。
西汉后期文物沙巴营子(善宝营子)古城在西汉后期文化层内出土的锄,其肩部向下弧曲。货币有五铢,剪轮五铢和榆芙钱、半两等。此外,还发现铜印三方,皆为瓦扭。一方为阳文篆书“吏荃”,出在沙巴营子古城的高台。

.夜(2015-06-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