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墓主人~吴桂丹

家乡区县: 肇庆市高要市

吴桂丹,字万程,号秋舫,高要广利(现属鼎湖区)人,生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十月,殒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六月,终年48岁。桂丹高祖、曾祖、祖、父四代皆不仕,但以乐善好施而闻名乡梓。其父吴云波医术精良,为人治病不计报酬,深为梓众称颂。他的死,竟是出诊归途跌伤所至,乡人无不痛惜。然临死前,嘱咐其弟云屏“吾家虽贫,几代行善,对子侄必须供以诗书,勿令荒辍学业”。其弟遵嘱带桂丹到广州读书。桂丹自小聪慧过人,加上潜心攻读,学业不断长进,清光绪二年(1876年)应考邑庠生(秀才)名列第一。五年(1879年)赴省应考中举人。十五年(1889年)赴京应殿试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进士中的优秀者)。十八年(1892年)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功臣纂修等职。二十七年(1901年)任记名御史。次年(1902年)病逝于京邸。其子吴远基、吴国基扶柩回乡,葬于宋隆(今白土镇)岭脚村之虎山,乡人称为“翰林墓”。

吴桂丹爱国有嘉,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高要地处西江中下游,扼两广要地,其时商旅云集,外患内奸易滋事端。他倡办团练,置械练兵,以达“无事以靖益,有事以壮形势”,保一方平安。

吴桂丹为人耿直,疾恶如仇。光绪二十五年(1899),粤中有一赌商借筹军饷之名,欲怂恿广西提督苏元春奏准朝廷开办“番摊”及“小闱姓”(白鸽票)使赌博合法化。吴丹桂知道后,认为粤人嗜赌,其害非浅,当禁而不能弛,即联合同僚致书谭制军,力陈赌害,事得平息。

他一生清廉,为人大方,穷不坠志,贵毋忘民。初登第时,因家贫不能留京,便四乡筹资,及还京时,行旅亦非常简陋。他倡立衷圣医局,施医赠药,毫不吝啬。有亲友馈赠,则婉言拒绝,“受之容易,报之也难”,其品格流芳于世。

吴桂丹为人正直,公正无私。在清末,其叔父吴云屏在省城经营盐业,积集资产丰厚,捐资获得旨赏戴花翎的“黄堂太守”。且为人豪迈直爽,乐善好施,尤肯提拔及资助其子弟就学。有一年,乡中族人认为吴氏宗祠和定山宗祠都因年久失修,十分破烂,建议重修宗祠,吴云屏表示自愿负担全部修建资金。这一年,同村的陈氏祖祠也进行维修,其“虞叶传芳”照壁上脊樑东西两端向外,吴族清末的风水先生认为此尖嘴成金鸡瞰井之势,对吴族的世代子孙很不利。吴族子弟闻知,大多建议向陈族父老提出协商解决,但是有些血气方刚的人却聚众闹事,陈族人也不甘示弱,双方矛盾日益恶化,当时村中的父老也曾多次约请试图共同解决事端,但无效果。此时的吴桂丹已官至记名御史,名声显赫。适逢其荣归故里,拜祀祖宗,吴族一些人要求其出面严惩陈族的滋事分子。吴桂丹与其叔父商量,提出化干戈为玉帛的建议。于是,吴丹桂发出请贴,恭请陈族的知名人士和绅耆父老以及陈族部份子弟共同联欢宴饮。席间,桂丹力陈吴、陈两族的矛盾,如不彻底解决,必然会越来越深,给后代留下无穷灾难,并说“只有千年乡里,就是没有百岁功名”。陈、吴两族姓参加宴会的人都为之感动,纷纷表示不记前嫌,握手言和。从此之后,陈、吴两姓和睦共处,并互通婚嫁。

慕容铭辉(2015-06-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