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船事故能否改变一个国家?

家乡区县: 东莞市

沉船事故发生以来,虽然我一直未就此事写下一些文字,骨子里批判意识太浓烈,他们不喜,文字也活不长。但一直在关注事态的发展和舆论的动向,从许多理性分析文章被和谐来看,我们依旧停留在赞歌模式中,而昨日在朋友圈火起来的《一次悲剧的沉船,改变了一个国家》似乎让我们感到了更多的悲凉。在众多媒体的报道中,环球时报竟然扛起了批判的大旗,发文《调查和追责应被感恩喧宾夺主》,这是我未曾预料到的,那么不妨顺着这个路子来探讨一番文字吧!
事故进展
据昨日报道数据,长江客轮“东方之星”翻沉之后,经过5天的“救援”,456人中,只有14人幸存,其中7人自己游上岸报警,5人飘到岳阳等地被当地民众救起。船难现场,3000余军人军警和救援队伍参与救援,搜救人数为2人,444人或是尸体,或下落不明。据称,此次沉船事件是1949年以来,长江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船难。
事件评论
昨天有读者对我说:“你之前骂错人家《环球时报》了,这次所有媒体中,唯一人家《环球时报》敢问责。”我听后去看了下《环球时报》的那篇追责文,文中称:“我们不需要对军人们的表现有多余的赞扬,因为军人没有让我们失望过,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是这场悲剧的主角。”对于这个观点我是认可的,因为对于军队来说,勇气是无法解决技术上产生的难题,军人面对这样的船难,并非是主力救援,只能依靠潜水员来做根本的救援行动,所以对军人点赞是有些过了,但至少让民众知道在灾难面前有所依靠,哪怕这个依靠的能力是有限的。
《环球时报》连续发出了5个质疑:“是抢救不够及时吗?是指挥不够得力吗?是救援者不够尽力吗?是死难者后事处理不当吗?是家属抚慰不够及时吗?”在《环球时报》的这五个质问中,我没有看出来是对该事故的追责,更多的是对救援认为可能不利的民众以及媒体人的嘲讽,什么是及时的救援?什么是得力的指挥?军人们在救援中望而兴叹的有多少?死难者后事处理上怎样算得当?家长抚慰上我们究竟能做多少?似乎这样的疑问才能产生问责的结果。
《环球时报》在文章中又连续发出了4个质问:“为何长江上会出现龙卷风?为何这艘大船会被一分钟内掀翻?为何只有船长和少数乘客逃生?如何避免再发生这样的惨剧?”这四个质问中,第一个我很不理解,是对民众质疑是否出现龙卷风的质问吗?民众更多的质疑是为何在气象部分发出天气预警后船长依旧选择起航?这是事故问题的关键所在,至于大船为何在一分钟内被掀翻,媒体和民众已经怀疑和因为船龄过大,船质量下降以及不合理改造有关。至于为何只有船长和少数乘客逃生,《人民日报》也给出了说辞:“如果真的遇到突发强龙卷风,江轮完全有可能一两分钟内彻底翻覆,船长和船员根本来不及启动任何警告,更来不及组织乘客撤离,若真是这种情况,就很难说船长有失职之处。”结论和国务院一开始定调的“遇到大风大雨天气导致翻船”一样快速,但国务院最后对此结论做了道歉,认为是专家眼界有限。
我对《环球时报》的问责文表示毫无感觉,因为真相在一开始就已经销声匿迹了,国内媒体被选择性排除在船难之外,外国媒体兴冲冲的前来采访,国内民众能看到几家国外媒体的报道?国内记者更愿意接近灾难,还原事实,但哪怕是听到的,附近民众的说辞也只能是写在自己笔记本上的文字,难以在媒介上传播。人们为什么会逐渐抛弃传统媒体?
专家说了,并没有任何规定不允许海船改造由两侧全通走廊改成中央内走廊,就其船舱内的窗户等通道,最初的设计或多为通风采光,未必完全是考虑逃生能力。专家还说了,这种改造本身无可厚非,关键是检测的稳性指标、抗风压能力参数是否达标。又有专家说了,改造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改造后客船本身的质量“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专家们的意见向来是国家重视的,也是在国家的规定中说的话,那么我们用平民的角度来思考一下,对游轮的改造是否正确?两侧通道改为中通式,是否堵塞了逃生通道?同时船的重心是否偏离了两边,使倒丁字型的船体变成了五边形,从而造成180度翻扣?而去还未留下足够的逃生通道。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假如没有这样在我们平民看起来颇为不合理的改造,倒丁字型的船只是否只会是90度的侧翻?有没有哪个专家愿意来论证下的?《环球时报》的追责更应该就“在规定下对船只的改造,考虑到船的宽度与重心之间的关系计算吗?有无增加高度?船的两边封闭的铁板铝窗玻璃是否会向两侧增加重量?在宽度没变的情况下这个重量对船的重心及稳定性有无影响?这些都有过科学的计算过吗?
《环球时报》在追责中还应该质问下,我们的救援手段是否有落后的嫌疑?我们的救援队伍在灾难中开始规划救援方案,在上面开个洞?还有其他方案吗?水下在船只的位置开个洞似乎从来不在救援队伍的研究可行性救援方案之内,水下也能用焊机吗?我们没有水下切割装备,而国外早已有了这些设备。救援装备上的落后注定了救援队伍再庞大,再有勇气,都只能站在水上流露出悲壮的神情。我们的国家救援团队难道之前从未设想过可能会出现的灾难以及灾难出现后的应急方案?假如没有这些,这次船难能否让我们的救援队伍痛下决心反思自己?从方案到设备。
我们的船只,国内没有强制性规定要装黑匣子,对于这个为什么不强制性规定,我觉得也挺意外的,只是因为在水里游的,而不是在天上飞的?船难就不足以用生命去做反思?下一次遇到船难,我们何以来向民众保证一定会彰显大国救援气度?船上没有配备自动报警系统,该装置在事发后可瞬间自动向全球卫星发布求救信号,还用船长可怜兮兮的先逃出来去报警?他可以少一个理由逃生而多一个理由去尽量让船少一秒沉沦。为什么没有安装这样的设备?国家对于船只为何没有强制性规定这两个基本设备?这应该是《环球时报》在追责中最应该去问的。
天灾,除了地震的不可预判性,地震局不必慌张,我无意嘲讽。大部分天灾其实都包含着人祸,天气的预警有了,船依然在开。恶劣的天气遇到了,船的安全隐患就显现了出来。船难发生了,我们的救援队伍在思路和设备上的落后也就让更多人看到了。而媒体只能沦为赞歌者,也早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最后,韩国总理的辞职,韩国总统的泪泣,抱歉,未能得到韩国人的认可,但韩国至少救出了一百多人,他们在船只规定上有了更多的新规,在救援问题上有了更多的投入,所有,他们因船难被改变了吗?
最后,向此次死难者表示哀悼,同时为此篇活不过一个小时而向诸君表示歉意。

Y-浩光(2015-06-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