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既能营造个人的光环,也能把人打造成神,更会创造出稀奇古怪的怪圈。儒道佛三教合流,不仅糅合的如此完美,也捏合出多种性格的人神。其实,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有一个愿望,他们总是指望文人不贪财,武将不惜命。但文人不贪财,统治者是比较敬畏的,而武将不贪财对统治者来说则是隐忧。因为,武将不贪财,这位武将定有政治头脑或有野心。所以,中国历代视金钱如粪土的名将几乎都不是战死沙场的,而是被统治者所杀。 宋太祖赵匡胤编导的“杯酒释兵权”,是借用和平手段,不伤君臣和气就解除了大臣的军权威胁,成功防止了军队日后的政变,被后政治家称为历史上有名的安内方略。但是,其历史影响却远远不是这样简单。赵匡胤为了巩固新生的中央政权,他导演的“杯酒释兵权”,就是给整个武将集团颁发“腐败许可证”。从那之后,武将们都理直气壮地贪腐,而且还没人敢问。 可以说,宋朝开国武将们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贪财好色之徒。如赵匡胤的结拜兄弟石守信“专务聚敛,积财巨万”、安国军节度使王全斌攻克成都后“夺民家子女玉帛”、左卫大将军王仁赡“纳李廷珪妓女,开丰德库取金宝”、军器库使楚昭辅“颇吝啬,前后赐予万计,悉聚而畜之”、西班指挥使崔彦进“频立战功,然好聚财货,所至无善政”、右千牛卫大将军曹翰“贪冒货赂”、泾州刺史张铎“厚增其直而私取之,累至十六万贯,及擅借公帑钱万余缗,侵用官曲六千四百饼”、左骁卫上将军田景咸“性鄙吝,务聚敛,每使命至,惟设肉一器,宾主共食”等等,这帮开国将帅,大宋功臣均是“腐败许可证”的持有者。 在宋朝以前,中国政坛上常出现大臣废皇帝的事件,而赵匡胤本人就是通过废后周皇帝,坐上天子宝座的将帅。他当上皇帝之后,深知为了保证皇权统治的稳定性,必须设法解决大臣废皇帝的隐患。于是,赵匡胤亲自编导了“杯酒释兵权”,和和气气地解除了开国武将的兵权,发一张“腐败许可证”给他们享用。同时,赵匡胤还清退了一批有能力的清官,任用了一批无能的贪官。他把朝廷的重任委托给贪官,虽然他知道贪官不会得人心,但用贪官却不会对皇帝的权威构成威胁。当然,赵匡胤也深知官吏“贪浊”的孽根性。在他建国之初,首先制定了一系列怀柔的反贪措施,大幅度削减了十官九贪的比例。但是,赵匡胤也开创了“贪官治国”的执政思想,而且被后来的历代王朝所采用。所以自宋朝以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大臣废帝的事件,皇权统治的稳定性得到了保证。 应该说,赵匡胤反贪,他也深入的研究过中国历史,以及之前统治者的经验教训。对统治阶层来说,搞“清官治国”,不仅费心费力还危机重重。一旦清官干出政绩,百姓就会认为清官比皇帝能干,更得人心,这样就可能出现逼宫废帝的结局。相反,搞“贪官治国”对统治者来说可谓省心省力,老百姓即使抱怨皇帝能力不行,但那些贪官能力更差,相比之下还是皇帝好些。这种障眼法使得百姓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甚至愚昧的拥戴皇帝。这样,皇帝就没有权力翻船的危机感。这就是“贪官治国”给专制社会配制的稳定剂。所以,宋朝才有了较为稳定的社会景象,才有对内强制加怀柔,对外退让加软弱的国策。试想,当官的都去搞钱了,争权就成为次要,这就有效的避免了统治者内部权力斗争,整个社会就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说,做官没有贪腐空间,大家只好去争权生钱,统治者内部势必出现激烈的权力斗争,整个社会也就进入不稳定状态。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不稳定和邓小平时代的社会稳定,可以说就是“清官治国”与“贪官治国”的鲜明对照。 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太平盛世,几乎都是“贪官治国”时代,只是各个朝代在遏制贪官发展上与时俱进,但也跑不出打击重点贪官,扶植听话贪官,借机反贪削权,替换新官平愤的手段。而秦始皇、朱元璋、毛泽东时代是中国历史上贪官最少的时代,也是“清官治国”的时代。秦始皇少年时代有过苦难的经历,他因从小被欺凌,破碎的家庭生活,父亲、母亲被囚禁,给他的尊严蒙上耻辱。而他又过早地对宫廷深处尔虞我诈的内幕有了解、有感悟。因此,秦始皇想用一种严厉的规范来建立他的帝国,从而使他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法家人物。在治国思想上,秦始皇表现出极强的“法治主义”精神,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法家理论,对法家人物韩非钦佩的五体投地,并四处网罗法家人物,坚决地按照法家“君主极权论”和“暴力万能论”来构建新国家的模型。所以,他才坚决地推行武力统一中国的铁血政策,以及“贿赂外交”的瓦解方针。而十分推崇秦始皇的朱元璋、毛泽东,他们也都有类似秦始皇的经历,所以治国思想也极为相似。 当然,这些表现除了崇尚传统的“暴力政治”思想之外,我们也决不能忽视秦始皇、朱元璋、毛泽东他们个人的人格力量。而中国特色的“法治”往往需要一个铁腕人物,一个集政治、军事的强人。在国人看来,一个平易近人、感情丰富,或者一个慈悲为怀、懦弱无能的君王,根本无从承担起推行“依法治国”的重任。这也如同在一个家庭里,受欺的儿子不愿有一个胆小怕事、唯唯诺诺的老子一样,忍气吞声都落在儿子身上。其中,最懦弱无能的政治家就是不愿承担治国责任,但嘴上还是满口的强国梦,行动就是把己任留给后人。 但事又论回来,毛泽东时代的老百姓生活是清贫的、单纯的,也是动荡不宁的,但宫廷里的斗争,老百姓犹如看戏。现在中国老百姓尽管痛恨贪官,但也没人愿意回到毛泽东时代。这就是“贪官治国”的艺术。不过,“贪官治国”只要分寸掌握的好,控制好贪官的贪婪程度,统治者才会高枕无忧。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些官员过份贪婪,榨取百姓太深,引起官逼民反。这时候,统治者就要盘算一下,发个布告或搞一场不伤根基的运动,杀几个罪大恶极的贪官平一下民怨民愤,使民众感觉到皇帝还是好的,只是误用了贪官罢了。故而,邓小平说:“惩治腐败,至少抓一二十件大案,透明度要高,处理不能迟。”这样一来,百姓反贪官就不反皇帝,其统治又可以稳固下去,政治目的也就更显而易见了。其实,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他们误用贪官的事情并不多,往往是有意重用贪官,目的是保证自己的权力不受内部威胁而已。 虽然,“贪官治国”巩固了统治权的稳定性,但“贪官治国”也潜藏着极大的毁灭性,这就是国家被贪官以“贪”为需要,只要把面子做的漂亮,也就随了统治者的愿望。这一点,我们从当下所谓的国家建设成就,足可窥见“豆腐渣”经济的发达。因为,“贪官治国”贪求的是物质财富,榨取的是非法利益和公权。所以,“贪官治国”营造的是国体虚肿,呈现的是人造风景。由于“贪官治国”的指导思想是短期的政绩体现,贪官不可能为之鞠躬尽瘁的奋斗终身,故而远大的理想不如眼前的现实。同时,“贪官治国”的政绩看起来凸显,国力也看似强大,但实为虚肿的弱不经风,难于抵挡外族的入侵。历史证明,自宋朝以后的历代王朝的覆灭,都不是因为朝廷内部政变造反,而是被外族的军事入侵所灭。北宋灭于金人入侵,南宋灭于蒙古人入侵,元朝灭于汉人造反,明朝又灭于满人入侵,八国联军打乱了清王朝的统治体系,点燃了辛亥革命的烈火,建立和发展起国民革命的力量,最后推翻了满清政府。同样,日本人的入侵又打乱了国民党的统治体系,使中国出现权力真空地带,让反政府的共产党乘机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最后又推翻了国民党统治。这就是“贪官治国”送葬统治者的哀乐。 若论“贪官治国”,最为权术的是用贪官反贪官。乾隆当政时,甘肃巡抚王亶望虚报灾情,私分救灾款,他大搞形象工程,侵吞国家投资款。对此,乾隆皇帝实在恼火,他派日后成为“大清第一贪”的和珅去彻查,结果查出王亶望问题一大堆,同案被处死贪官达22人。而此类手腕在随后的历史中玩的更为精到,案例比比皆是。 就朝代更替的历史而言,当中国社会一旦步入“贪官治国”的时代,虚假的繁荣也随之惊艳。这就是所谓的太平盛世。在普遍认为的南宋鼎盛时期,因沉重的税负压榨在广大的民众身上,这才营造了空前的商业繁荣。但也使得百姓的生活积贫积弱,民不聊生,恶骂朝政。在“贪官治国”、“高薪养廉”的国策下,使得南宋社会国富民穷、官富民贫,军队普遍经商,军商、官商勾结,造就出高官成富贾,为官就发财的盛世景象。假如,没有蒙古人的入侵,南宋政权估计还能不倒翁的维持。但“贪官治国”的潜流已造成国家体弱化,政治贪腐化,民生倾向国家早亡早好。虽然,南宋的军队装备精良,将领文化水平都很高,但不堪一击。事实证明,当蒙古铁骑踏来,宋军溃不成军。 纵论“贪官治国”实为继承封建与专制的人治权术。个人利益毫无遮掩的吞噬公众利益,朋党利益强奸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奴的治国思想,是与时俱进的封建统治。 明万历时,由于封建官僚集团已到了腐败透顶的地步,社会道德已无底线可言,处处是饿殍遍地,致使当朝清官海瑞毫不掩饰地上奏,揭露皇帝“酗酒、恋色、贪财、尚气”四毒俱全。而封建官僚与士大夫们还以此为荣,贪戾之气已成时尚,奢华之风引领潮流,这一点从当时的官窑,以及体现在一切艺术品与生活用品之中的奢侈品,就足以证明。对此,明末思想家黄宗羲,他更是极力的批判封建统治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但是,诸如黄宗羲、李贽,晚清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民主思想一再被扼杀,最终导致明朝被外敌清人覆灭,清朝又被八国联军戳的千疮百孔。这就是封建统治者不怕内乱,唯恐外患的“贪官治国”权术。此后,又派生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和当今“稳定压倒一切”的国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