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义,男,汉族。1946年生,广东省电白县人。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
生平
1946年8月30日生于广东省电白县,为家乡第一代小学生。在电白一中读完中学之后,于1965-1970年就学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1970-1978年在北京石油化工总厂当工人、宣传干事。
1978—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2000年获武汉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1981年毕业后留文学研究所工作,1985年破格为副研究员(社科院首批破格的六人之一),1989年再破格为研究员(社科院当年破格的二人之一)。
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为当时五十岁以下的二人之一),同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学位获得者荣誉。1993年为国务院学位办评为博士生导师。
1994年获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8年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文学年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主编(2007年),全国格萨尔领导小组组长。
2004年出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2006年获评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首批四十七人之一),学部委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最高学术职务和荣誉称号,意在肯定社科院资深或有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的成就和价值。
2009年被选为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
2010年任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座教授。
杨义先生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多个领域均有成果问世。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三卷)、中国叙事学、中国古典文学图志——宋、辽、西夏、金、回鹘、吐蕃、大理国、元代卷、楚辞诗学、李杜诗学、重绘中国文学地图、20世纪中国文学图志、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通释、读书的启示、感悟通论 、现代中国学术方法通论以及杨义文存(7卷10册)等40余种,著述量在900万字以上;主编顾毓琇文集(16卷)、古今名篇(上、下)、文学研究所学术文选(1953-2003)(五卷)等18种67册;发表论文500余篇。
2011年3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诸子还原”四书老子还原、庄子还原、墨子还原和韩非子还原。
著述获得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奖项。
在学术研究中既注重对具体文学、文化现象的深入探究,更强调对中华文明的总体把握,先后提出“大文学观”及文学学科分支重建,叙事学、诗学的中国学理,“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及其动力系统(包括“边缘的活力”),先秦诸子的生命还原和全息考证等学术主张。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小说史(三卷,150万字)为“十年磨一剑”的力作,开了个人独立写多卷文学史的风气。作者为此书读过2000多种原版书刊,论述的作家600人以上,流派30个以上。此书各卷陆续出版,海内外好评如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授夏志清称作者为“新一代治小说史、文学史的第一人”。苏联科学院费德林院士说“作者一人做了我们需要一个研究所做的工作”。新加坡国立大学王润华教授认为,此书是“近几十年来最有突破性、最有见解的文学史”。此书列为高校文科教材,已出十几版,被国外一些著名大学列为教学基本参考书和研究生基本必读书。又被中国社会科学文学研究所列为建所四十周年最有影响的十部著作之一,并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1979-1991)优秀科研著作奖、新闻出版总署首届(1978-1990)“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作者也因此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文学史家之一”。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图志(上下卷)创造了“以图出史、图文互动”的文学史写作模式,在台湾与大陆先后出版,在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与台湾引起强烈的影响,被认为是文学史写作独创性和多样性的一个范本。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专门为此书召开年会(1996)加以研讨。著名作家萧乾称“这是文学史上的一部旷世奇书”。著名藏书家姜德明说“图志是把死材料用活的典范,唐弢先生地下有知,当亦鼓掌称快”。自此以后,以图来讲文学和历史成为出版界的一个热点,出现许多图志类的著作,始作俑者当为此书。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1990年以后,杨义先生转入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研究领域。所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被“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推为近年成果斐然的古典小说研究领域七本代表著作之一。
中国叙事学以中国文学的经验和智慧为本,参照西方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叙事学理论而形成的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学理体系。它的原创性和学术功力在海内外深得好评。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先后出版之后,被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专家认为是第一次探索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的力作。此书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以及“中国文学研究奖”。
中国诗学研究
1998年出版的楚辞诗学从文化诗学和生命诗学的角度对楚辞进行创造性的阐释,有学界同人称,“楚辞诗学一书在对楚辞进行经学的读法、训诂学的读法、考据学的读法和鉴赏学的读法之外,开创了诗学的读法的一大宗派,为新世纪的楚辞学拓展出一片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成为楚辞学研究历史的一块崭新的里程碑,因此具有重大的学术史意义”(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
2001年出版的李杜诗学被誉为新世纪诗学古典诗歌研究领域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院校的十位博士专门为此书召开读书会,认为它是一本“具有整体性的创新体系的著作,把李白、杜甫这两位中国诗史上超一流诗人的诗作研究推进了一步”。另有多位学者著文评述,认为“李杜诗学的突出价值在于开辟了古典文学研究具有大气、大智慧的新境界。它无论对文学史还是对于文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文学评论,2001年,第5期)。“李杜诗学是一部充满人文激情的杰作,是近年来中国诗学研究的重大创获之一。作者以深厚的西方美学背景为基础,广泛涉猎中国典籍,让西方美学理论与华夏传统诗学作了一次成功的对话……其价值已超出李杜诗学研究本身,而具有更加深广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文学遗产,2001,6)。本书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2002)。
荣誉
杨义先生曾为英国牛津大学客座研究员(1992),英国学术院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客座教授(1998)、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2000)、剑桥大学客座教授(2003)。
曾讲学于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爱丁堡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法国巴黎东方语言学院,荷兰莱顿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俄罗斯彼得堡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名古屋大学,韩国汉城大学、釜山大学,以及台湾“中央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及国内各主要大学。被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暨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深圳大学等校聘为兼职教授。
在英国学术院客座期间,曾普查过大英图书馆东方部6万余种中文古籍收藏,对中国文学与中国绘画的关系做了全面考察,复印了一百余种、数千件罕见的古代图文资料。此举被海外的著名汉学家称为“郑振铎先生当年伦敦访书之后一次引人注目的海外访书行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