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的历史沿革

家乡区县: 定西安定区

安定区的历史沿革

北宋绍圣二年(1096年)始筑定西城,与此前已筑成的安西城(今巉口镇东川村、平西城今鲁家沟镇南川村)共同组成北宋王朝在这一区域的军事防御体系,随着军事战略位置的上升,北宋王朝将今安定区域定名为“定西寨”,成为正式军事建制,隶属巩州管辖。

定西寨成为金人统治区域后,金皇统二年(1142年)始建定西县,仍属巩州管辖,金贞祜四年六月(1216年)升为州,辖定西、安西、通西等县。

元朝建立后,继续沿用金制,定西州建制保留,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陇中地震,元王朝将定西州改为安定州,取“安宁稳定”之意。

随着明王朝政权的日趋巩固,定西区域军事战略地位下降,明洪武十年(1377年)明王朝将定西州降为安定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巩昌府,清又隶属甘肃省巩昌府。

民国三年(1914年)民国政府又将安定县改为定西县。1949年8月14日定

安定区

西解放,16日成立了定西县人民政府。2003年9月24日,撤销定西县,设立安定区。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安定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十分重视,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来定西视察,给定西人民极大的关怀。1982年,国务院决定进行“三西”建设,把定西县列为“三西”建设范围,省委、省政府的历届领导都把定西作为全省的重点,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全县人民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我百之”的顽强拼搏精神,向贫苦发起挑战,不断实践,不断创造,走出了一条自己脱贫致富的路子,就是有水的地方走水路,无水的地方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的三条路子,突出支柱产业、乡镇企业、劳务输出三个收入门路,依靠科技,狠抓地膜粮食、洋芋、集雨节灌和兴修梯田四大工程建设,使全县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就,到1999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4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7亿元,粮食总产值达到16.7万吨,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洋芋总产值达到69万吨,财政收入达到73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88元,全县人民基本解决温饱.对定西的发展变化,中央领导同志十分关注,仅在1995年-1999年五年内,就有江泽民、李鹏、乔石、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家计委、科技部等有关部委领导同志先后来定西视察,指导工作,并对定西加快发展的路子给予充分肯定。1995年12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定西后欣然题词“群策群力,定西大有希望”。希望的定西,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宽松的投资环境,更有着十分坚强的政治优势,独特的区位优势是发展经济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张鹏(2015-06-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