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支柱工业没有形成。1995年前,新邵县工业在邵阳市各县中是首屈一指的,卷烟、精锑、化肥、水泥、印刷、机械等行业已初具规模,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先是红日机械厂搬至岳阳,后是新邵卷烟厂的关停,接下来是国有集体工业的破产拍卖改制,到现在,新邵县的工业同邵阳市各兄弟县比较就找不到以前的优势,按国际普遍采用的六大工业化标准评价,全县工业依然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城区工业也只是刚迈入中级发展阶段门槛。城区的主导产业是工业,但没有形成支柱,销售过收入亿元的工业企业只有1家,过5000万元的工业企业只有3 家,上交税收没有过千万元的企业,城区的工业企业还没有一家创造出在全市、全省有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城区工业普遍存在技术设备落后,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管理粗放等通病,发展后劲不足。
2、经济布局追小求全。城区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错误地认为什么行业都想上,要做强工业,除了冶金、机械、化工、造纸,还要上建材、印刷、玻璃、塑料、医疗、文具;提速发展第三产业,马上规划在县城大新街发展成为服装一条街,新涟街发展建材一条街,区区一条街总长1公里左右,怎能成街发展,就是能发展,也做不大做不强。这些往往是忽视城区地方特色,不注重比较优势成本,追求“小而全”,企业缺乏竞争力。
3、城镇区域规划窄小。酿溪镇城区现有常住人口不足6万人。为全省各县县城平均常住人口的84.6%,而全省最高达20万以上。新邵县总面积与邵东县相当,现有建城区面积不足邵东县的50%,区域空间小,导致城区辐射能力差,城镇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利用率也不高,城区作为县域经济的中心,不能起到凝聚力的作用。
4、区位优势把握不佳。长期以来,就新邵县城近城优劣问题,过多的强调劣势,片面地理解离邵阳市太近,消费、购物转移到市区,没有充分发挥近城优势将城市和县城连为一体发展,打造后花园只是一句空话,“后花园”没有花蕊,当然不会引来蜜蜂,错过发展良机。
5、总体经济无序发展。各规划期新邵县都制订了中长期规划,但只是全县经济总体中长期规划,更没有按制定的规划去实施,县城区规划,仅限于酿溪镇范围内,建县50多年了,县城区规划还只完成第二次修订工作,长期以来,对县城区域经济的发展谈不上有总体宏观蓝图。眼前利益、即得利益意识太浓,不管未来前景影响,更不管对环境的影响,有什么项目上什么项目,经济总体发展无序。
6、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县城是重点工业企业的集中地,共有污染企业25家,大多分布在资江酿溪段两岸。基本属于资源型和污染型企业,主要为造纸、水泥、化工、冶炼、轻工等五大行业,其中造纸企业15家,占 60%;2005年,县城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823.5万吨,比2002年的633.5万吨增加30%,县城工业废气排放量为231485万标立方米,比2002年的174049万标立方米增加33%,县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5.2万吨,比2002年的12.3万吨增加23.6%。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突出表现在:一是工业污染物总排放量逐年上升。县城废水排放量平均每年递增10%,废气排放量平均每年递增11%,固体废物产生量平均每年递增8%。二是资水治理举步艰难。实现了废水达标排放的企业只有6家,占污染企业总数的24%,有少部分企业很少治理或者不治理,废水直排。三是排污大户超标排放污染物。湖南阳光电化有限公司、新邵广信造纸有限责任公司, 新邵县兴肥有限责任公司、新邵水泥实业有限公司这4家企业排污总量占整个县城污染总量的60%,企业对外排放的污染物均远远超过国家标准。四是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污染问题难解决。县城每年生活污水达600万吨,生活垃圾8万吨。而目前新邵县还没有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排资江,生活垃圾也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人口的增加,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污染问题将更加突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