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

家乡区县: 沈阳市大东区

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为清朝初期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宫殿,距今近400年历史。武功坊牌楼是进入沈阳故宫的门户,建于清初崇德二年(1637年),是沈阳故宫唯一有历史纪年款识的标志性建筑。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已经发展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远的不
沈阳北陵(昭陵)——皇太极陵寝
沈阳北陵(昭陵)——皇太极陵寝
说,最迟到公元八世纪上半期,在俄罗斯人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七百多年以前,中国的唐朝时期,以及后来的辽、金、元、明等朝代,都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设有行政机构行使管辖。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满族的祖先,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自古以来就劳动、生息、繁殖在祖国的“白山黑水”广大地区。到十六世纪末年,我国少数民族女真贵族的首领努尔哈赤继承了父、祖及先世世袭的建州左卫指挥使,成为明朝管辖下的地方官史,由于“忠于大明”和“保塞有功”,从指挥使、都督、普号“龙虎将军”(正二品散官)。努尔哈赤曾五次到名都北京称臣进贡,得到明廷的赏赐和款待。
十七世纪初,明朝政治极端腐败,宦官专权,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给明朝统治者以致命的打击,使其对东北地区的统治再也维持不下去了。这时东北一度出现

了混乱的局面,女真部落形成十几个强大集团,各自割据一方,“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当时各族劳动人民迫切要求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发展经济,交流文化。明朝在东北的地方官史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起兵反明,开始接管明朝的东北疆土。
从一五八三年开始,努尔哈赤用十一年多的时间,统一了分布在长白山北部牡丹江和绥芬河流域的建州女真。一五九三年,打败了以叶赫为首的九部联军三万人的围攻,为统一我国黑龙江流域开辟了胜利道路。从一五九九年至一六一九年,统一了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的海西女真。随后又用二十多年的时间,统一了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的“野人女真”。同时,也统一了分布在黑龙江上游和贝加尔湖一带的蒙古诸部。
一六一六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称汗,建
大清门
立“大金”(史称后金)政权,建元天命。一六一八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开始功明。一六一九年,在萨尔浒(今抚顺大伙房水库附近)战役中,打败明军在东北的主力。一六二一年,接管了辽阳和沈阳,同年迁都辽地,便于控制整个东北地区,于一六二五年迁都沈阳,努尔哈赤率领十三万大军围攻宁远(今辽宁省兴城),被明军大炮打伤死去。皇太极即位后,于一六三六年在崇政殿(1627年—1635年建成)举行庆祝大典,接受满蒙汉三族大臣的朝贺,将“大金”改为“大清”,年号“天聪”改为“崇德”,成为正式皇帝。他继承努尔哈赤的事业,继续完成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统一。同年,平定了游牧在尼布楚至外兴安岭的蒙古茂明安部的叛乱,用信牌传递命令,追击叛乱分子,一直追到贝加尔湖附近阿古库克特勒地方。到一六四二年,基本上统一了东北全境,至此清政权管辖范围:东起鄂霍次克海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西到贝加尔湖,南达日本海,北至外兴安岭,都纳入了清的版图,全部接管了明朝在东北的疆域。为发展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加强汉、满、蒙等族的文化联系,巩固我国东北边疆,防止罗刹(即沙俄)侵略创造了条件:为我国清朝时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对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辖,授予各征抚的部落首领以官职或留兵驻守,编户入旗,设立乡村基层组织,征兵征税。居住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及滨海地区的部落,每年带着北方特产貂皮、狐皮、海獭、海貂等来盛京(沈阳故宫)进贡。仅一六二七年至一六四二年的十六年里,就有三十多次,一千多人。一六三五年黄太极亲自在崇政殿内举行宴会,招待来自黑龙江上游至外兴安岭进贡的索伦部长(达斡尔族首领)巴尔达奇等人,并赏赐蟒缎朝服、衣、帽、玲珑鞋带、鞍马、布匹等物。
沙皇俄国本来是一个欧洲国家,原与中国并不接壤,到十七世纪中叶,乘清军主力入关之机,沙皇派遣波雅科夫、哈巴罗夫率领武装匪徒,开始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遭到我国各族人民的坚决抵抗,给予有力的打击。
清朝统一全国后,封建皇帝玄烨(康熙)、弘历(乾隆)等曾多次“东巡”盛京。一六七一年九月,玄烨第一次“东巡”盛京时,发放二万两白银,稿赏镇守边疆的宁古塔兵丁,随后亲自视察东北边疆,并派遣侍卫到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赏赐将军巴海裘帽等物。十月返回盛京宫殿,在清宁宫命令宁古塔将军巴海“罗刹虽云投诚,尤当加意防御,操练士马,整备器械。直到一六八九年九月,中俄双方签定了《尼布楚条约》,该条约明确规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乌苏里流域是中国领土。

王鼻子(2015-06-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