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端午节
一:庙会
我的家乡的文化传承,最具体现力的要数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庙会这一天。远近膜拜民族英雄,或更具体的说是自己护佑神的老百姓在这一天显得那么超乎想象的凝聚,不远千里来用最朴实的献羊、香火、匾额等形式传达对神的敬意和虔诚,也为自己一年的平凡日子祷上一份平安,不管刮风下雨。短短三百多年的传承对于一种文化是短暂的,但有如此大的威力确实是惊人的。
从我能有的记忆算起,每逢五月五,父亲都带我进城上香,可能是缘于此,如今父亲身体不适不能常来进香,而我却总将全家人的敬意分几次的带到庙会上去,尽管是和大多数的老百姓一样用最简捷的三炷香、一张表、一支蜡这样的香火,但诚信至足。和父辈们唯一不同的是,我更多了对方神的一份敬仰和赞叹,因为每年进香时,我总会想起定西大地上的另外两位让人可敬可叹的人物中山公和铁堂公,或许我们的香火应该留着一份给他们。
质朴憨厚的乡村人和节奏快速的城市人都把庙会当成一次机会,这支文化现象为沟通和团结搭建了一个平台,消闲中带着对城隍爷的敬意,嬉笑中带着对庙会文化的肯定,一个人、夫妻俩、祖孙三代一大家,更或是恋人、朋友、公关、生意等等形形色色的人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快乐,找到了自己的依托,更找到了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无限祝福和深深的爱,香火或许能有通灵的本事,一份香表的燃烧殆尽,完成一次深深的祷告与祈福,神灵普济,也忠实的聆听每个人发自内心的祈愿,然后一一为他们解决,偶然或奇迹般的巧遇时,神灵便在每个人的心理埋下了福根。
二“忆端午,爱家乡,促和谐”的校园教育活动
各学校(社区)通过对中华经典篇目章节及屈原诗词歌赋的诵读,感知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社区居民)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素养。开展“粽香送温暖,爱心献端午”活动。在端午节期间,街道社区特别关注空巢老人、低保户、孤儿、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干部与社区群众一起动手包粽子,增进邻里间的友情。同时给身边的弱势群体送去亲手包的“爱心粽”、“甜蜜粽”,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节日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开展“端午情、民俗节”节日民俗活动。节日期间,区文化馆在新城区凤安路七台山公园举办全区第一届卡拉OK大奖赛、全区第二届陇中小曲大赛及全区广场舞大赛等大型文化活动。意在挖掘、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强地方特色文化建设,来自全区各行各业的声乐爱好者47人、陇中小曲演唱队29个、广场舞团体12家进行激烈角逐。区博物馆主办的《陇中民俗展》也向观众免费开放,展出了民间剪纸、刺绣以及民间的生产生活用品200多件,唤起人们保存收集民俗物品,守住传承历史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各社区组织居民手工编织香囊、荷包等民俗活动,让人们亲身体验节日习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各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探究粽香之源,了解端午来历”为主题的班会活动,通过老师的引导讲解及学生的感悟,开展端午知识问答、端午风俗演讲等活动,使学生在交流探究中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传说和习俗,从而更深地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加热爱传统节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