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映麒——一个为安定区民歌奉献一生的人
正月里,梅花开,娘叫女儿听心怀,一学剪,二学裁,三学绣花四做鞋,五学厨中巧做饭,六学礼仪把客待,七学行孝敬长辈,八学诗书有文才,九学性柔不轻狂——定西民歌很优美,许多民歌具有教育意义,如以上民歌就是众多定西民歌的经典代表之一。本报记者李新喜为您摄影报道24岁时,他开始搜集民歌,迎寒风,踏积雪,脚冻肿了,手冻裂了,不改初衷;为搜集民歌,他常常饿着肚子,在草垛中过夜,矢志不移;他就是定西市安定区石坪村73岁的郭映麒老人,当地人都叫他“疯子”。但就是这个疯子历尽艰辛搜集了几百首民歌,保存了面临灭绝的定西文化瑰宝,为此,当地又有人称他为“怪才”。郭映麒老人说,定西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或反映独特的自然景观;或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或歌颂浓郁的乡土气息;或以跳跃的节奏,率直豪放的风格,质朴明快、悠扬委婉,颇有情致生动的演唱,给人以艺术享受。1嗤之以鼻就是个不务正业的疯子“经常要不上吃的东西就只有饿着肚子,冬天里太冷,鞋子破了,没有得换,很多时候脚冻肿了,手也冻裂了。” 郭映麒老人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并不疯也不怪,很谦和,文质彬彬,头发有些稀少,戴一副大框眼镜。房子里的摆设还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家具,但房子却被收拾得很干净。1958年,带着对民间文化的膜拜之情,郭映麒踏上了搜集整理民歌的漫漫长路,他开始整理散落在定西县民间(现定西市安定区)当地的民歌。当时的他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不让民间的文化遗产流失。光阴荏苒,随着许多民间老艺人逝去,在生活潮流的驱赶下,很多现代年轻人对这些古老的民间文化都漠然视之。从此,在定西市的大街小巷里,人们总能看见一个熟悉的背影,身后背着一把三弦,手中提着自备的干粮,一副穷酸的样子,人们都觉得这个年轻人不可思议。有些人对他的这种做法表示理解,但也有一部分人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在搜集民歌的岁月里,郭映麒已经记不得有多少人当着他的面说他纯粹就是一个不务正业的疯子,刚开始,这些话确实深深地伤害了他,但他没有退却,而是强忍着泪水,继续搜集民歌,久而久之,也便习惯了,面对记者,郭映麒老人这样淡淡地说。那个年代车很少,所以郭映麒搜集民歌过程中全部的走访都只有步行,已经不记得走了多少路,穿破了多少双鞋,总之鞋破得实在没有办法缝补的才扔掉。有时候走到偏僻的地方回不了家,背的干粮也吃完了,只好到老乡家讨一口吃的,不像现在,那时正值自然灾害,老乡过日子也不容易,经常要不上吃的东西就只有饿着肚子,冬天里太冷,鞋子破了,没有换的,很多时候脚冻肿了,手也冻裂了。因为实在找不到歇息的地方,往往在打麦场的草垛里把草抽出一个洞,猫着身子在里面凑合着过夜是常事。说到这里,郭映麒憨厚笑着。2矢志不渝搜歌历程感动无数艺人“一次、两次、三次……甚至有时为一首罕见的民歌,他要跑几十趟,上千里路,虽然他的生活很拮据,但为了得到好的民歌,有时候他要提上礼品,用诚心去感动别人,获得所需的民歌。” 就在记者采访时,郭映麒一边弹起自己酷爱的三弦,一边向记者讲述自己用毕生精力整理搜集定西民歌的历程,说到动情之处,老人禁不住热泪盈眶,但老人说他无怨无悔。三弦演奏,是定西古老的民间曲艺,因为三弦演奏艺人大多住在偏远的山区乡下。为了寻找这些艺人,郭映麒费尽周折,风餐露宿不说,有时还要冒着被一些保守艺人驱赶的尴尬。但他没有放弃,只要有好的民歌曲谱,他心甘情愿受苦受累。他身背三弦花费毕生精力,几乎跑遍了定西市安定区所有他知道和别人说到的有民间艺人的地方。这其中,有的艺人很保守,有时候根本连门都叫不开,遇到这种情况,他就跑,一次、两次、三次……就这样,他一遍一遍地跑着,直至对方将民歌曲谱给他。甚至有时为一首罕见的民歌,他要跑几十趟,走上千里路。虽然他的生活很拮据,但为了得到民歌,有时候他要提上礼品,用诚心去感动人家,获得所需。中国民间艺术的“绝活”都在艺人手上,靠手教口传。有的民间艺人年龄大了,有时候对一首曲子只给他演奏一遍,太快,无法记录全曲谱,就只好央求演奏者多演奏几次以便完全记录曲谱。寻访民歌途中最为高兴的事莫过于遇上知音,既可以到知音家里歇息,又可以一唱一合,心心相通,演绎现代版的“高山流水”。任何事刚开始都很难,一旦被人认可了,你会感觉到其乐无穷。郭映麒说,看到他对定西的民间文化如此酷爱执着,许多民间艺人被他的精神折服,有时候,听到他搜集民歌的经历,很多知音感动得泪流满面。郭映麒老人说,如今随着现代流行文化日益进入当下社会,特别是很多年轻人对民间艺人的传统头衔越来越不感兴趣,加上外出谋职、打工人口频繁流动,使定西民间文化原有的传承链逐渐断裂。郭映麒说:“绝对不能让古老的民间艺术在自己的手上失传,虽然自己的能力有限,但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把这些东西继承下来。”3柳暗花明民歌整理出版百姓改称怪才“功夫不负有心人,郭映麒老人前后共整理出散落在当地民间的民歌总共230多首,并被印刷成《定西民歌》在当地出版,乡亲们改口叫他怪才。” 功夫不负有心人,郭映麒老人前后共整理出散落在当地民间的民歌总共230多首。后定西县文化馆找到了他,把他整理的230首当地民歌印刷成《定西民歌》在当地出版。当定西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将散发着油墨香的《定西民歌》送到郭映麒家中时,这位“疯子”老人捧着书籍激动得泪流满面。由于需求量大,定西的群艺馆又一次印刷了他的《定西民歌》,也就是这一次印刷,更加坚定了郭映麒搜集民歌的信心,他感觉到自己多年来的心血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保护文化的夙愿得以实现。现在,以前叫他疯子的乡亲也改了口,向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他成了当地的名人,很多人都称他是“怪才”。4老骥伏枥出版三弦入门所得捐助社会“虽然郭映麒老人在搜集民歌过程中,经历过许多磨难与艰辛,但他对于定西民间文化的痴情不减,可以说郭映麒老人的寻歌历程是痛并快乐着。” 50年里,老人对定西民歌的搜集从没有中断过。郭老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希望有人能将他多年来对三弦的研究、演奏、指法心得的体会等编成的《三弦入门》一书出版发行。郭映麒说,如果《三弦入门》能在有心人的帮助下出版发行,他愿意将所得收入将全部捐助社会。记者离开郭映麒老人家,路过一个山头时,一位男子摔响了鞭子,赶着羊,放开了嗓子吼了起来,他的声音是那么的粗犷,“赶着羊下了山,太阳在天边红了脸……”从男子的歌声中,记者仿佛看到了数十年前,为收集民歌在山路上奔走的郭映麒,虽然郭映麒老人曾经碰到许多的磨难与艰辛,但他对定西民间文化的痴情不减,可以说郭映麒老人的历程是“痛并快乐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