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采茶戏

家乡区县: 江西省高安市

〔按语〕1979年全国三十周年文艺献礼演出时,第17轮我省在省文化局文升杰同志的带领下送了两台戏:一台是抚州地区京剧团的《卞主任》,一台是高安采茶戏《孙成打酒》。笔者当时是《江西文艺》的评论编辑,受省文化局的派遣,参加全国三十周年献演大会驻会评论员。我们先住在六国饭店,后因该饭店要拆,我们搬到了刚建起的向阳一招,我们大概是六国饭店的最后一批客人。我分在戏曲组,组长是四川省文化局著名剧作家萧赛先生。他刚解放出来,年龄虽不太,但头发花白,背着背篓来北京,对戏曲艺术充满着热情。他和戏曲评论组的同志们(如甘肃、上海、北京、福建、辽宁、陕西、新疆及解放军的评论员)对《孙成打酒》在京演出成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讨论时,我作了详细的记录,也整理了一篇《关于对采茶戏〈孙成打酒〉的意见综述》,作为回来向省文局领导同志汇报。这台戏获得文化部献礼演出金奖。后来,听说《孙成打酒》拍了电视片,很是高兴。不可思议的是,时隔24年之后,原来演孙成的演员夏旭萍同志从宜春调到了省文联,作了我的同事。我在整理旧稿时,偶尔翻到了这份记录稿,读后觉得有些意见对当前的地方戏曲的创作和演出还有现实意义。权且作为一份文艺史料留存吧。2004年9月17日于南昌

全国三十周年文艺献演大会驻会评论员于1980年1月3日、文化部献演办主持的有中直文艺单位的领导和一些专业工作者于1980年1月4日分别对我省晋京汇演的高安采茶戏《孙成打酒》(以下简称《孙》戏)进行了讨论。这两次讨论的情况归纳如下:

“这个戏给北方的同志喝了一杯江西的甜酒”

这个戏的演出不仅受到了首都观众的热烈欢迎,而且引起了戏剧界和评论界的极大重视,一致认为这是一台真善美的好戏!驻会评论员于12月31日晚看了此戏,散场后,同志们以特有的兴奋对这个戏进行了讨论,他们说,1979年没有白过,参加这次献演观摩没有白来,这几年还没有看到这样的好戏,也没有得到这样好的艺术享受。有的同志说:“这个戏从剧本到表、导、演、音乐、舞蹈都是美的,可以搬上银幕,甚至可以出国演出。”四川省文化局的同志说:“感谢江西的同志带来了良种,各地纷纷要剧本准备移植改编,推荐到全国去,这朵鲜花将开放到全国。江西的孙成敢到北京来打酒,的确有几手。”文研院的同志在发言时指出,我听了几位同志讲这台戏很好,我才去看,我是没有票去看的,看了以后,的确《孙》戏不是一般的好戏。中央戏剧学院一位曾在江西工作过的同志说,《孙》戏的确是一出很值得一看的古装小戏,家乡人看了很亲切,外地人看了很有感受。“这个戏给北方的同志喝了一杯江西的甜酒。”文研院的另一位同志指出,《孙》戏的题目有点其貌不扬,但到了剧场看的时候越看越想看,演员演得好,导演得好,看了以后感到就像到了江西一样,就像看到了江西的一幅风俗画,看到了江西的风土人情。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侣朋同志指出,地方小戏应该走推陈出新的道路,《孙》戏是一个典范。现在有的地方剧团要么演老戏,要么把别人的戏拿过来,宜春地区采茶剧团的同志们做出了模范。任何一个剧种不搞推陈出新是没有出路的。历史上的元曲是怎么衰弱下去了?这个戏不仅为这个剧种赢得了观众的爱戴,而且也为全国观众保留了一个传统的上演剧目。你们很有远见,付出了代价,方针是对的,要呼吁北京的大剧团向你们学习。这个戏是直接为四化服务的。戏中人物的这种美的感情,对于塑造今天的新人起了很好的作用。我个人投一票评奖。

驻会评论员有不少想看第二次

正因为如此,驻会评论员看了戏以后纷纷向本单位和同事、朋友们推荐此戏,有不少同志提出要票,要剧本。北京儿艺院长等人原不准备看17轮的戏,因为看节目单就认为没有什么好戏,后来听新疆驻会评论员说此戏值得一看,马上向江西驻会评论员要票,希望能看到这个戏。还有内蒙、辽宁等省的观摩代表都要票看戏。驻会评论员有不少想要看第二次。福建、四川、内蒙、甘肃、辽宁、河南、山西等省准备将此戏改编成其他地方戏,并要求得到剧本。驻会评论员无论在私下谈论,还是在会上讨论都非常热烈,认真,因为他们特别喜爱这个戏,文化部献演办主持的讨论会的热烈气氛也是空前的。他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提出了不少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希望能使这个戏更加完美。过去不怎么想写文章的同志,看了此戏以后激动得非写不可了。辽宁和四川的驻会评论员连夜写出了评论文章送《会刊》。这种种现象表明,《孙》戏的确是一台好戏。

这个戏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这个戏以浓郁的生活气息,优美的表演艺术和动听的音乐感染着观众,使他们得到了很好的艺术享受,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个戏表现了劳动人民互相帮助的高贵品质,歌颂了纯洁的爱情。同时对于当前提倡男到女家落户具有现实意义。

情节生动感人,真实可信。有几个细节特别感人,如桂英用壶盖与孙成周旋,来回几次,孙成把酒壶放在师父旁边,张氏给孙成潲水等细节都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非常自然而贴切。四川评论员指出,作者把平凡的事情写出了不平凡的东西,给人有很大的启发。皮匠补鞋的动作非常真实,感情真切。演员生活在农村,对表演的对象有密切关系,很有泥土味。小的真实积累起来就是大的真实。

皮匠按照自己的生活逻辑去设想人世间的事情。当张氏给他潲水喝时的感情动作非常真实,把皮匠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很好。

前两场表、导、演、音乐都很统一,结合很好。老皮匠的表演很好,很适合这个人物。

给传统戏曲的改编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从剧本的台词和演员的表演都剔除了过去传统戏曲中色情的东西,给作品赋予了新的内容,对于我们进行传统戏曲的改编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同时,批判了“四人帮”搞的那套借“古为今用”为名而实际上搞“影射文艺”。这个戏走了自己的路子,没有随着政治风向转。批判了四人帮强迫地方戏团演京剧,演大戏,丢掉地方特色的罪行。戏小,人少,能上能下,舞蹈设计朴实美观。

发挥了地方戏的特点,把地方戏的特点和戏的内容结合得好。保持了采茶戏的风格:情节上的朴实,表演上的优美。四个演员代替了别的戏几十个人,四个演员能把整个戏演一两个小时,台上台下热热闹闹。

从题材内容到地方特色融为一体,没有把自己看门的东西丢掉。传统剧目上演以后,有些剧目不那么健康,有的把传统戏挖掘提高后,把本身的泥土味也没有了。《孙》戏演出成功,证明了一条可行的经验,只有健康的东西才能在舞台上站得住脚,否则将被观众所唾弃。戏虽然写了一件小事,但有很深的生活哲理,使我们产生了很多遐想。戏是演情演人的,徒弟委屈,师父表深情,充分表现了师徒之间的感情。师父给他徒弟的感情就像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这台戏完全抓住了人物命运和人物的关系。张氏与桂英母女也是不幸的人物,这个典型抓得好。人物都有个性,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引起观众的共鸣。

故事简单,但引人入胜,没有借助于情节抓观众,而是在于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关系来感染观众,整个戏环环相扣,顺理成章,没有一点别扭的地方,符合江西的地方特色。让家乡人看了亲切,外地人看了很有感受。戏没有去追求趣味性,很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

作者敢于把人物从旧礼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他们的本来面目,这是很可贵的,符合我们民族的性格,符合当时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然而,作者这样写又看不出我们现在的思想强加于古人。人物的思想行为是按照人物的性格发展的逻辑发展的,不是作者的傀儡。

演孙成和桂英的演员都是70年进团的年轻演员,她们的表演是值得夸奖的。

这个戏的演员很好,特别是孙成更加可爱。

应该总结一下,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感动观众,为什么首都观众会雅俗共赏?

要总结培养演员的经验。

这个戏把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那么纯朴,这是很好的。十年动乱有很大破坏,现在有一个信任危机的问题,人与人之间搞得很不正常。《孙》戏在四人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感情写得很纯朴,最后一场喜剧气氛很感人。前面的爱情描写也很纯朴。后来师父为了成全别人,宁愿自己受苦,这种精神是很少有的。这是这个戏可贵的地方。这比那种概念化的宣传要强一百倍。我们要从《孙》戏中吸取好的东西,来调整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几点商榷的意见

为了这个戏更加完美,同志们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和建议:

场次安排不当,八场戏就有两场是过渡场。闭幕也不适当,应该考虑戏的段落,否则将影响观众的情绪。

要把酒贯穿到整个戏的始终,建议最后用张氏打酒,桂英端酒送孙成,然后孙成再送师父喝,这样效果更好,前后呼应,合情合理。

桂英唱词中关于她对妈说她爱上了孙成一句要小声唱,声调要符合这个农村小镇里少女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师父的哭不要过分,要用喜剧形式,应悲中有喜,不应让观众流泪,应给观众笑的效果。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在喜剧中也可以哭,感动观众,喜剧中是否就没有悲剧的成分呢?我认为还是有一点的。

桂英的形象要更加美丽,妈妈的形象要更年轻一点,在35岁左右。服装要合适,桂英要有线条美,同时还应注意孙成的身材,不要露出女性的身材。

最后桂英对妈妈的比手势,表示妈与师父结合要适合,恰到好处,要把过去的色情表演彻底扫除干净,这样这个戏就更加健康,更加美了。

结局太长,没有抓住观众的心理,因为观众希望很快看到戏的结局。而且把话说尽了,没有回味,是否可以用几个人之间的耳语之后即结束。做到适可而止。让观众自己去得出结论,这样就会显得更妙些。

妈妈的戏不够,特别喜剧性不够,到了她那里戏就冷了下来。

后一场有的人物戏不多。

有些重复现象,要做到有戏则长,无戏则短,不要走过场。为了精炼这个戏,同志们提出了很多好的修改意见,一种认为把鞋店和酒店的布景在一个舞台上,中间隔一边墙,后来把墙拆了两家合一家。但另一种意见认为不行,这样一来就没有孙成的戏了。

孙成把银子给师父时戏不多,感情也没有挖出来。孙成把银子还给桂英时也未写出他们两人的思想感情。本来这是应该有很多戏做的,但这里恰恰没有。建议在这里应增加一些戏。

孙成第一次去打酒时能否设计他看到桂英提水很吃力,他用一根扁担把桂英的小桶吊起来,两人扛着载歌载舞回家。这样表演,戏也多,舞台上也热闹。孙成第二次打酒时可以送一束山上采来的普通的鲜花给桂英,因为桂英几次没有收孙成的酒钱,而孙成在这方面好像毫无反应。

孙成急于去打酒,希望师父有酒意,可写成时间还没有到,不是时间到,是孙成自己见桂英心切,才把酒壶放在师父旁边,师父感到奇怪这是合理的。师父发现孙成这时工作中老出毛病,神情不对,注意力不集中,引起了师父的怀疑,师父由于注意到孙成工作时走神,反而没有来酒意,孙成觉得师父在故意拖延时间,其实师父并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师父给孙成讲生意一段长了。但另一种意见认为这正是写得好的地方。

朱峰(2015-06-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