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山(1911年6月~2007年12月30日),男,1911年6月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市泽头镇 林村。1931年在济南上中学期间,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4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9月进入北平师范大学读书,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北平师大地下党中心支部书记,积极组织参与 “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时任北平学生大军训地下党总支书记的林一山同志,受中共北方局和山东省委派遣,林一山回到胶东,与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进行武装起义的发动工作。自1937年11月起,胶东特委派林一山到威海开展统战工作。
1937年12月24日,在林一山、理琪等人的带领下,天福山起义爆发,起义队伍奔赴抗日第一线,并成功地组织了威海起义,之后,中共胶东特委决定成立胶东军政委员会,同时成立“三军”司令部、政治部,林一山任胶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三军”政治部主任。1938年2月13日,林一山与理琪、宋澄等率领“三军”一部攻打牟平城,取得胜利。1938年4月起,林一山先后担任胶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三军”总指挥,胶东区党委委员兼宣传部长和统战部长,临时参议会参议长、胶东行署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林一山先后担任青岛市委书记兼市长、安东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辽南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
1949年夏,林一山任第四野战军南下干部团秘书长,协助团长谭政率领一万四千人的南下干部,直赴中南地区。南下团到达汉口时,中央电令林一山任中南水利部部长。
他潜心钻研专业知识,很快就完成了从外行到内行的转变。后在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下,林一山负责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设计。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历史上多次溃口,北冲江汉平原,南淹洞庭湖平原,鄂湘百姓深受其害。林一山经过调查研究认为,荆江防洪问题的症结,在于特殊年份洪水来量大大超过荆江河道泄洪能力。他提出“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解决办法:荆江向南岸分流,开辟分洪区,以少量有计划的淹没,避免北岸大范围而无法控制的水灾。
林一山明确流域规划以三峡为主体,由防洪、发电、灌溉、排涝、航运和向相邻流域调水等计划组成。作为新中国领导三峡工程研究的第一人,林一山不拘泥于世界权威专家所选的南津关坝址,重新选定三斗坪为最优坝址;把三峡工程摆在治理和开发长江的主体地位,并将各项水利技术研究工作纳入兴建三峡工程轨道;提出用修“母子坝”即修建三峡和葛洲坝两个工程的办法,解决三峡大坝以下河段航运问题。
林一山年轻时就信奉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而不做大官做大事也成为他一生的信条。
要知道,当初林一山率“四野”南下工作团南下途中,中央宣布了广西省领导班子的人选,张云逸任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林一山任第一副主席。“四野”南下工作团到达武汉后,林一山在长江边看到因水灾流离失所、逃荒要饭的灾民,看到沿街乞讨的灾区孩子们,他立刻脱下戎装,投入到复堤救灾工作当中。这次水灾也让他深深地体悟到水利是立国的根本。当时,我们党刚刚取得政权,国家建设百废待兴,本着“不做大官、要做大事”的信念,林一山向连番催促他的张云逸同志表示了歉意,并不顾战友们的劝阻,接受了中南局的挽留,不惜降级出任中南局水利部部长、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等职,并参加了对南京国民党政府水利部和扬子江水利委员会的接管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林一山历任中南军区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军区农林、水利部部长,财经委员会副主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1958年,任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1972年,任长江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1979年,任水利部顾问。全国人大第五、六届常委会委员。林一山在水利事业上,特别是在治理长江的水利工程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毛泽东主席曾称赞他是“红色专家”“长江王”。“葛洲坝二、三期工程及其水电机组”项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林一山不仅为三峡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还为南水北调工程呕心沥血几十年,提出了“高水高用、低水低用”,从东线、中线、西线向北方调水的设想,耄耋之年还多次到海拔四五千米的青藏高原寻找南水北调线路。晚年双目失明,仍关心长江水利事业。
2007年12月30日14时55分,林一山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