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期的白云鹏曾在家乡一带演唱竹板书,得本县名票陈某授艺。清光绪十六年(1890),十六岁时一度来京献艺。曾向王一魁学说评书《五虎平西》三个月,白云鹏出生在高圈村的一户穷苦人家,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白云鹏的童年生活十分艰辛,3岁随讨饭,4岁跟娘拾柴,5岁到地里挖野菜。其父白凤林虽是个庄稼人,却热爱传统的民间艺术,能拉一手二胡,是农村剧轩的活动骨干。白云鹏从小受父亲朴素文化艺术的熏陶,闲暇之时学念剧本,学唱各种曲牌,并爱上了这些民间艺术。
1910年三十岁时到京津一带演唱由木板衍变而成的京韵大鼓。初时演唱的曲目有《长坂坡》、《战长沙》、《单刀会》等。随着在四海升平游艺场演唱“文明大鼓”,白云鹏不断地在实践探索,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孕育着新的艺术流派。
1910年后白云鹏根据自己的素质和理解力加工创造了白派的代表作《焚稿》、《哭黛玉》、《探晴文》及《孟姜女》等。他嗓音虽低,听来却圆润浑厚,吐字清晰有力,唱腔于妩媚中透苍劲,善于通过半诵半唱传达人物的内心情感。白派在描绘景物和抒发人物忧思之情时,常用平中见奇,稳而有变的唱法,恰当地调动了排比句的功能,具有深挚的艺术感染力。 1930至1950是白派艺术的兴盛时期,特别是建国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年逾古稀的白云鹏积极演唱新曲目,并着手整理传统遗产。他被聘到中国戏曲研究院工作后,整理演唱了《花木兰》等曲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