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带上钱,我带上你,一起吃个遍!

家乡区县: 东莞市

作为一个地道的东莞莞城人,对于东莞传统美食怎么会有所不知呢,很多外省过来的朋友都大概不知道其实东莞有很多很出名很好吃的地方,你们总是在说在东莞生活了这么多年你说你没怎么吃过好吃的,就让我来为大家带来我家乡的美食给大家了解了解。

1.万江新村的灿记

店铺地址:万江新村河边

说道新村灿记的糖水,最出名的肯定是牛鞭汤了。大家都应该听说过万江新村牛鞭汤,只是不知道哪家出名而已,它那浓郁而又入味的汤水,没有一丁点的偷工减料哦,店铺门口最显眼就是那两头石狮子了,虽然环境一般般,但是这里的汤水味道一流,不但牛鞭汤出名,就连其他炖汤也是相当入味,简直要你流口水了。

2.华洋饼家芝士蛋糕

店址:莞城珊瑚路14号,靠近细村市场、细村豪庭

华洋饼家是莞城老字号的美食店铺,除了不变的蝴蝶酥、奶黄包,最出名仍是芝士蛋糕。芝士蛋糕不单单收到了老一辈东莞人的喜爱,也受到不少年轻人的追捧。芝士蛋糕不是华洋饼家的老产品,他们只是在4年前开始制作的。但是入口即溶的纯蛋白芝士的味感得到了很好的口碑。由于附近的交通经常堵塞,不少人去华洋饼家排队买芝士蛋糕。

3.光明市场的夜市

地址:莞城新光明市场

新光明市场夜市由原来的振华路夜市迁移过来,每天一到晚上就会人气爆棚,这里选择很多,猪扒包、柠檬茶、秘制烤翅、烤生蚝、鸡蛋仔、碗仔翅、章鱼丸、芝士蛋糕、各式各样甜品和凉拌。

4.曾公子生蚝

店址:东城樟村育华路第三门诊部直入200米篮球场正对面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莞人,一般都比较热爱海鲜,生蚝呀、吵花甲等各式海鲜都是我的最爱,而这家隐藏在一个就连老莞城都未必能知道的小巷里,爱吃生蚝的吃客很多人都慕名而来。用台山海域的野生耗只蒸熟,蚝肉近碗口大小,原只蒸法最大程度保持了蚝的鲜味,鲜嫩多汁,耗味十足。

5.志亮牛杂

店址:莞城新芬路一巷12号

此前老板在自家开了个小窗口,买牛杂、炸番薯等等,后来,味道得到了认可,才开始在巷子内摆上桌椅,端上最传统的萝卜糖水等,再后来,桌椅摆满了邻居的门口依然不够坐。随着志亮牛杂的招牌越做越响,各种小吃的品种达到了四五十种,2.5元一串的志亮牛杂、4.5元一碗的红豆栗子西米露是店内招牌美食。不少的老顾客为了能吃到这里的小吃,甚至愿意为它支付的士费。

6.堑头棉记糖水

店址:东城堑头瑞龙路(东城第六小学楼下洗车店旁)

里面有好多东莞特色小食,有卤水竹肠、糖不甩、盐水凤爪、花生格仔饼、凉拌青瓜皮蛋等等、糖水有红豆沙、西米露、腰果糊等等,还有几样东莞特色野家乡龙船饭、棉记锅片等。

7.津津小食店

店址:莞城光明路口大参林药店旁边

不少莞城人吃过光明路上津津小食店的煲仔饭,这家老字号开业20多年,经常食客盈门。这里的招牌菜是10元1份的煲仔饭,十多种菜式里任选三种,点菜后十多分钟,顾客就能吃到美味的煲仔饭。

8.翠华记面食店

店址:莞城新风路东莞中医院附近

11年前,胡耀华才28岁,凭着刚从香港退休回来的外公十几年酒店厨师经验,他和老婆开起了这间“翠华记”面食店。店内只能摆放6张小桌,而且新风路上人流稀少,当时刚开始生意十分艰苦,用了3到4年的时间,才将云吞面改良成适合东莞人的口味,才逐渐被人所接受,慢慢地开始有了大批的回头客,到如今,中午时段,“翠华记”里头座无虚席。9-11元的一份“鲜虾云吞面”成了这里的招牌。

9.万江新村意大利糖水

店址:万江新村桥附近

这里有着不少水乡人的回忆,特色招牌小吃有各种各样的糖水,炒田螺,菠萝油等等,只是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差,标准的大排档风味,但不管怎样,都有很多人特意过去新村品尝。

10.高老粥店

店址:莞城光明路159号却金亭对面

高佬粥店每天从下午5点开始营业直到次日凌晨3点,18年来,这里有了不少上班族下班放松娱乐的场所,约上几个同事,点上几盘小炒,便可以畅谈至深夜。这里除了可以任意搭配菜式,现场制作的煲仔粥也是店里招牌。

11.朝阳大包

店址:莞城万寿路“佐丹奴”旁边小巷子第一家铺面

狭小的店面,连一块正经的招牌都没有,走进铺内,顾客会发现旁边的墙上贴着一张A4纸,上面写着"朝阳大包"2.5一个。这里的大包就是以大和多料出名,2.5元一个大包里边含有鸡蛋,瘦肉、香菇馅,占了大包的一半,吃起来香软可口。

12.东莞鼓浪屿--万江下坝坊

地址:万江区坝头社区

下坝坊时尚创意街区,在运河、大榕树和老房子的映衬下显得古朴、怀旧。“窑吧”“拾柒”“矮房子藏吧”"菩提湾"“蔷薇之光”“DEJAVU”咖啡馆等清吧。靠着街区路边一排老房子,被装修得各具特色,最近几年特色清吧越来越多,被称为东莞鼓浪屿,一到周末,会停满小车,几个好友来这里休闲。

东职吴小明wu(2015-06-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